新華社北京7月9日電題:中國的綠色發展之路啟迪世界 新華社記者 從德國路上的新能源汽車,到哈薩克斯坦的風電項目;從埃及的太陽能路燈,再到老撾的“低碳示范區”,中國與其他國家共同播撒的“綠色種子”已在全球多地生根發芽。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綠色發展之路不僅讓本國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并行不悖,也為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共建繁榮清潔美麗的世界帶來新的啟示。 中國人口多,資源、環境壓力大,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絕不能走西方“只顧發展,不顧生態”的老路。中國選擇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經過多年探索與實踐,中國走出了一條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相得益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綠色發展之路。 以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為例,2012年至2021年,中國累計完成造林9.6億畝,防沙治沙2.78億畝,種草改良6億畝,新增和修復濕地1200多萬畝。中國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蓄積量連續30多年保持“雙增長”,是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積最大的國家。中國在世界范圍內率先實現了土地退化“零增長”,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積“雙減少”。自2000年以來,中國始終是全球“增綠”的主力軍,全球新增綠化面積中約四分之一來自中國。 中國的產業結構也在持續調整優化,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迅速。如今風電、光伏發電等清潔能源設備生產規模居世界第一,多晶硅、硅片、電池和組件占全球產量的70%以上。節能環保產業質量效益持續提升,形成了覆蓋節能、節水、環保、可再生能源等各領域的綠色技術裝備制造體系,能源設備、節水設備、污染治理、環境監測等多個領域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新能源汽車生產量已達2000萬輛。 中國還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推進共建綠色“一帶一路”,廣泛開展雙多邊國際合作,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具體行動包括堅定落實《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積極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發起建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與印度、巴西、南非、美國、德國、東盟等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節能環保、清潔能源、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荒漠化防治、海洋和森林資源保護合作等。 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中國的綠色發展實踐得到越來越多國際認可:“三北”防護林工程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立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范區”,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浙江省“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等先后榮獲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表示,中國部分地區用較短時間就取得了一些西方國家幾十年的環境治理成果,這顯示出中國推進環境治理、建設生態文明的決心和智慧。 綠色發展是對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全方位、革命性變革。中國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順應當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抓住綠色轉型帶來的巨大發展機遇,以創新為驅動,大力推進經濟、能源、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推動實現綠色復蘇發展,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支撐。這種發展模式受到了全球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廣泛關注。 “中國找到了一條綠色發展道路,能夠有效保護環境,馬拉維也希望實現綠色發展,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向中國學習很多。”馬拉維總統查克維拉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巴基斯坦參議院國防委員會主席穆沙希德·侯賽因說,中國的綠色發展模式對發展中國家極其重要,可以幫助發展中國家改善環境,提供綠色發展方案。尼日利亞中國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歐烏阿馬·烏登塔·烏登塔說:“如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中國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奔蛹{國家資產管理總局局長愛德華·博阿滕表示,中國的綠色發展實踐對全世界來說都是非常值得借鑒的案例。 綠色發展是順應自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是用最少資源環境代價取得最大經濟社會效益的發展,是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已經成為各國共識。中國始終是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堅定維護多邊主義,積極參與打造利益共生、權利共享、責任共擔的全球生態治理格局,為人類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
2023-07-08
2023-07-08
2023-07-08
2023-07-08
2023-07-08
2023-07-08
2023-07-08
2023-07-08
2023-07-08
2023-07-08
2023-07-08
2023-07-08
2023-07-08
2023-07-08
2023-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