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山海為遠,攜手共赴新程。 盛夏,珠江波光流轉。江畔,位于廣州市荔灣區的貴薈館·貴粵薈(廣州館)迎來一大批客人,吸引大家的是館內最走俏當季產品——鎮寧蜂糖李。 3月25日上午,位于廣州市荔灣區的貴薈館·貴粵薈(廣州館)開館。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潘先萬 攝 好產品是打開市場大門的“金鑰匙”,今年3月開館的貴薈館·貴粵薈(廣州館)包羅了貴州9個市州600多種優質產品。 通過粵黔東西部協作助力,貴薈館在廣州、深圳、東莞、惠州、佛山、中山等地“閃耀登場”,源源不斷將貴州風物推向更廣闊的天地,讓更多人“品貴州買貴州愛上貴州”。 廣東與貴州是一對深交的“老朋友”。二十七載,這份山海情深不受距離所礙,將深厚情誼寫進碧海青山,寫進沃野鄉村,寫進城市社區,寫進兩地尋常百姓家。 跨越千里之遙,山海共譜新篇。站在新的起點上,粵黔攜手為打造東西部協作典范而行,向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更高水平邁進…… 鞏固成果,傾情幫扶再深化 “噠噠噠噠……”走進惠水縣明田街道新民社區的制衣車間,陣陣機杼聲此起彼伏,王金蓮雙手碼在工作臺上,快速將布料推向縫紉機的跳針,手法駕輕就熟,一上午工夫,身邊就壘起了一堆成衣。 這是王金蓮搬出大山后的第一份工作,步行上班只需幾分鐘,“在這里生活好啊,工資也不錯,除了日常開銷,存下的錢還能留著培養娃娃。” “搬遷,不僅是讓大家住進新房子那么簡單,更要讓大家過上更好的生活?!泵魈锝值佬旅裆鐓^黨支部書記羅應和說。 搬出大山如何發展?通過廣州市荔灣區的結對幫扶,投入5802萬元協作資金,從就業、產業、教育、醫療、養老托幼、社區管理等各方面,為明田街道搬遷群眾開啟了新生活的“一片天”。 給資源、出資金、增人才、促增收……近年來,廣東與貴州建立更加緊密的結對幫扶關系,高站位謀劃推動,大力度持續投入,多領域辦好實事,為貴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高質量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胡潘強(左二)到黔西市大關鎮養牛場了解產業發展情況。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夏民 攝 山海情深、攜手同行,一群有志之士遠道而來。 2021年,來自廣州市增城區的胡潘強選派到黔西市,掛任黔西市委常委、副市長。不到一個月,他便跑遍了黔西的25個鄉鎮及5個街道,精心謀劃引進多家廣東企業,幫助當地產業、教育、醫療再提升。他說:“項目投入要有頭有尾,幫扶產業不能?;茏?,要用到實處,見到實效。” 2021年以來,廣東累計投入貴州省財政援助資金103.78億元,實施幫扶項目4949個,協作資金重點用于補短板、強弱項;3年間,廣東選派黨政干部221人、專業技術人才4651人到貴州省掛職幫扶;3年來,累計幫助貴州省87.60萬名(次)農村勞動力(其中53.95萬名<次>脫貧勞動力)實現就業。 從江縣佛山—黔東南東西部協作產業園項目建設工地。從江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對接供需,產業合作謀共贏 盛夏,走進位于從江縣的佛山—黔東南東西部協作產業園,幾棟嶄新的建筑正拔地而起,工人們有條不紊地作業,為山?!凹s定”的落地落實做準備。 去年底開工以來,作為佛山市與黔東南州全方位深化粵黔協作共同實施的重點項目,園區建設已初見成效?!拔覀兊捻椖空故局行囊呀浗ǔ砷_放,目前廠房等各項建設都在穩步推進,力爭9月份完成第一階段施工?!鼻瓥|南州金銳產業開發有限公司項目經理彭火輝介紹,園區計劃分三期實施,建成后將重點面向粵港澳大灣區招商,承接大灣區產業轉移。 有效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推動貴州高質量發展。堅持“廣東企業+貴州資源”“廣東市場+貴州產品”“廣東總部+貴州基地”“廣東研發+貴州制造”的合作模式,不斷深化兩地產業對接。創新開展粵企入黔“雙百”行動,目前已落地項目401個、到位投資額103.97億元。 粵黔產業協作大會現場。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杜朋城 攝 對接供需再發力,投資興業再提升。貴州省出臺《粵黔協作產業招商優惠政策》,優化營商環境,建立協作地區招商項目和東部意向企業“雙清單”,開展項目招商,推動東部企業入黔。今年3月,貴州省黨政代表團赴粵考察交流。期間,在產業協作大會上舉行了招商引資簽約儀式,現場集中簽約項目23個,簽約總金額493.1億元。 從數據看成果,粵黔兩地堅持資源互補,深化產業合作。2021年以來,貴州省新增落地投產企業1494個(次),實際到位投資額595.58億元。共建產業園區99個,其中農業產業園69個。引導入園企業790個(次)投資239.08億元。 山脈綿延,大海無垠?;浨愿旃澴嗤七M東西部協作,兩地致力于產業發展,源源不斷為貴州熱土傾注來自東部的力量。 奮進新程,東西協作路更寬 進入夏秋,正是貴州農產品走俏廣東市場的時節。 龍里縣灣灘河鎮園區村黃瓜種植基地。 協作的“東風”吹入大山,在龍里縣灣灘河鎮園區村,一根根新鮮黃瓜正在準備裝車遠行。龍里圣奇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解道矯自豪地說:“我們現在每天都有10萬斤新鮮黃瓜運到廣州市場,光是靠這一個單品,一年的供貨量就在3000萬斤左右?!?/p> 山里種,海邊賣。近年來,貴州綠色優質農產品不斷沖出大山,打開東部市場,開啟廣闊新天地。 乘著東西部協作的東風,貴州省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實現種有定向,銷有方向,并推動農業產業規?;?、標準化,今年新增認定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156個,累計已達351個。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菜籃子”,惠水縣好花紅鎮弄苑村萬畝佛手瓜產業園在東西部協作資金的幫助下大展拳腳,先后投入1910萬元,種植6000余畝佛手瓜,建成冷庫、水池、交易平臺等基礎設施,帶動當地種植佛手瓜5.2萬畝。同時,引進廣州企業協助銷售,在珠江之畔開設5家直營店,并與省外59家批發檔口達成代銷合作。 廣州市荔灣區著重幫助惠水培育特色產業。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楊 攝 產品好不好,市場說了算。 2021年至今,廣東幫助貴州省銷售農特產品466.48億元。從黔貨入粵,到黔貨入灣,再到黔貨出海,東部展示了持續的誠意和寬闊的平臺,西部拿出了更足的干勁和更優質的產品。 “東風”吹向四野,為鄉村振興更添活力。利用東西部協作資金與資源,借鑒廣東鄉村建設、環境整治、基層治理經驗,貴州正在打造一批“產業興、生態美、鄉風好、治理優、百姓富”的特色鄉村。2022年,貴州省啟動打造鄉村振興示范點365個,今年以來又新增49個。 共飲一江水,攜手向未來。27年來,粵黔情深從未止步,山海相連不單單是文化、語言上的簡單交流,而是跨越千山萬壑,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一場壯舉。(記者 梁圣) |
2023-07-15
2023-07-15
2023-07-15
2023-07-14
2023-07-14
2023-07-14
2023-07-14
2023-07-14
2023-07-14
2023-07-14
2023-07-14
2023-07-14
2023-07-14
2023-07-14
2023-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