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受臺風“杜蘇芮”影響,華北、黃淮等地出現極端降雨過程,引發洪澇和地質災害。汛期正值食源性疾病高發期,洪澇災害常伴發食物受淹變質、大量畜禽死亡等情況,易引發飲用水源及食品污染,此時預防食源性疾病尤為重要。 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急診科副主任劉懷政在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介紹,食源性疾病是指通過攝食而進入人體的有毒、有害物質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汛期常見的食源性疾病主要有這幾類: 霉變糧食引起的霉菌毒素食源性疾病。汛期食物霉變周期比平日更短,尤其是大米、花生,在潮濕的環境下,容易發霉產生強致癌物黃曲霉素。人在食用霉變糧食后會很快發病(數分鐘到4小時),癥狀有頭暈、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全身不適、乏力、發熱等;在停止食用霉變糧食后病情自動減輕,一般不會死亡。 細菌/病毒性食源性疾病。汛期洪澇災害地區,因食品加工儲存條件受限,易發生食品被致病微生物污染導致的細菌及病毒性食源性疾病,如食用了被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污染的動物性食品(如肉、蛋類食品)、食用了被蠟樣芽孢桿菌污染且存放時間較長又沒有徹底加熱的熟食(如隔夜米飯、蛋炒飯)及食用了被諾如病毒污染的蔬菜、水果及水質等。這些細菌/病毒性食源性疾病以胃腸道癥狀為主,如腹瀉、腹痛、惡心、嘔吐,部分有發熱、頭痛,嚴重時可危及生命。潛伏期一般在2至24小時。 有毒植物性食源性疾病。其中,常見的包括發芽土豆中的龍葵素中毒、菜豆類的皂素和毒蘑菇中毒等,其中毒蘑菇中毒最為多見。持續降雨營造的潮濕環境是毒蘑菇生長的溫床,野生蘑菇是否有毒很難辨別,不可貿然食用。誤食毒蘑菇后,輕者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有的還有精神癥狀,嚴重的還要發生肝臟、腎臟損害,最嚴重的就是死亡。如不慎誤食毒蘑菇中毒,在中毒者神志清楚的情況下盡快催吐。可用手指按壓中毒者舌根引起嘔吐,反復多次催吐,讓中毒者盡量把胃內食物吐出來,減少毒素的吸收。預防毒蘑菇中毒的根本辦法就是不采摘、不銷售、不食用野生蘑菇。 化學性食源性疾病。一般為誤食有毒化學物質引起,最為常見的包括食用較多臘魚、臘肉導致的亞硝酸鹽中毒和食用被有機磷農藥污染的蔬菜、水果導致的有機磷農藥中毒等。誤食化學有毒物發病快,一般潛伏期在數分鐘到1小時內,病死率較高。因此,要及時對癥治療,包括停止食用毒物,及時進行催吐等,條件允許時應送醫院搶救。 汛期該如何預防食源性疾病?劉懷政表示,洪水中含有大量泥土、腐敗動植物碎屑、細菌或寄生蟲,即使看起來干凈的河水、湖水、山澗水、井水、泉水等,也有可能已被動物糞便、有機或有毒化學物質等污染。不要喝生水,直接飲用非常危險。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盡可能飲用開水或符合衛生標準的瓶裝水、桶裝水,或經過處理的水。裝水器具必須干凈,并經常倒空清洗。 食物要煮熟煮透,生熟分開,餐具須清潔并消毒后使用,進食前要洗手;不吃腐敗變質或被洪水浸泡過的食物;不吃淹死或病死的禽畜、水產品;不吃剩飯剩菜,不吃生冷食物;不吃發霉的米面,發芽的花生、土豆;不自采野生蘑菇等食用。 |
2023-08-02
2023-08-02
2023-08-02
2023-08-02
2023-08-02
2023-08-02
2023-08-02
2023-08-02
2023-08-02
2023-08-02
2023-08-02
2023-08-02
2023-08-02
2023-08-02
2023-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