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8月7日電 題:甘肅:基層養老服務瞄準老年人“養”與“樂” 新華社記者王紫軒、胡偉杰、張智敏 午飯時間,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市大莊村的互助老年人幸福院里人頭攢動,來就餐的大多是子女長期不在身邊的留守老人。飯后,他們有的在院里溜達、聊天,有的說笑著打起紙牌和麻將。 “如今年輕人大量出村務工,老人湊合吃口飯、在家待一天的情況很普遍。”大莊村黨支部書記金玉麟說,鄉鎮敬老院更多面向特殊困難老年人群體,無法兼顧大量社會老人吃飯、娛樂的需求。 近年來,甘肅不斷完善縣、鄉、村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依托政府、村集體、家庭、社會資源等多元渠道籌措資金,引導各鄉鎮、村莊建設普惠型養老服務設施。在民政部門支持下,大莊村改造閑置房屋,建起就餐、娛樂、康養為一體的本村老年人飯桌。 “小院飯菜花樣多、有營養,一頓3塊錢,有100多個老人辦了飯卡。”64歲的留守老人金萬榮說,以前覺得一天很漫長,現在大家一起吃飯、打牌、寫書法,日子過得可快了。每逢周一,他還會在小院等候村醫義務問診。“現在我就想健康快樂地過好每一天。” 相比本村老年人互助、互樂的幸福小院,位于鄉鎮核心地帶的綜合養老服務中心面積更大,服務也更加專業、多元。 在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柳湖鎮的柳湖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合奏、唱秦腔、跳交誼舞的“老年團”比比皆是。負責人葉小珍說,這些老人能歌善舞,但以前缺乏場地,互相沒有交集。現在中心每天能滿足100人活動、就餐,老人的朋友圈擴大了,活力也不斷釋放。 87歲的畢福元退休后獨自生活,兒女長期在外工作,自理成了問題。去年,他成為中心的“全托老人”,用餐、洗浴、如廁、換衣、遛彎等日常活動均由護工照護完成。床邊還配有健康監測儀,能將心率、血壓、體溫等數據實時傳輸到智慧民政系統和監護人手機上,有異常第一時間提示。 “現在,畢爺爺經常拄著拐杖四處溜達、聊天,精氣神比獨居時好了很多。”葉小珍說,對于住院前后無人看護、子女出差不在身邊等老人,中心還提供短期托養服務。此外,中心還有愛心理發、理療、上門送餐等服務項目。 隨著城鎮化速度加快,農村地區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深入基層的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最大限度緩解了家庭養老壓力,讓孝老愛親理念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 記者從甘肅省民政廳了解到,截至目前,甘肅省已建成鄉村互助幸福院153個,鄉鎮(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220個。為特殊困難老年人提供保障的同時,養老服務的“觸角”正向鄉鎮、村莊等基礎單元不斷延伸,更多老年人享受到“養”“樂”兼顧的晚年。 |
2023-08-07
2023-08-07
2023-08-07
2023-08-07
2023-08-07
2023-08-07
2023-08-07
2023-08-07
2023-08-07
2023-08-07
2023-08-07
2023-08-07
2023-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