驕陽下,塞外的飛沙走石在干熱的風中狂躁。嘉峪關關城里,游客們把臉藏在面罩和墨鏡下,試圖躲避日曬與風蝕。 幾乎沒有人可以在嘉峪關的狂風中泰然自若,除了“關長”李森。 寬額高懸,長髯掛耳,身著龍紋花臂衣。透過人群縫隙,“關長”露出彪形大漢真容。 春秋季節,李森會換上一身厚鎧甲,形象更接近于嘉峪關的游擊將軍。 古時,游擊將軍肩負著檢查商旅使者往來的職責,“關照”即可理解為彼時的“護照”。如今,游客可從李森手中買上一份文創“關照”,模擬一場告別故土、前往西域的出關儀式,李森因此得名“關長”。 目前,這位43歲的西北漢子是嘉峪關最火的“網紅”。有的游客寧愿在狂風烈日下等候幾十分鐘,只為聽“關長”宣告自己“合法通關”。 將軍“守關” 在李森的攤位上,放著一本《西域圖志校注》,這是他十多年前在上海書城買的。 還有一本冊子,全由李森手寫,包含嘉峪關戰事等文史知識、生僻字、全國各城市古地名等。“有些地方幾年才來一個游客,不常寫,古地名很容易就忘掉了。” 古地名是李森摸索出的與游客拉近距離的一種方式。這樣的方式似乎在提醒游人,身在關城中,不妨和他一起穿越歷史時空。 一位寧波姑娘聽到李森稱她為“明州美女”,愣了兩秒才反應過來,接著便向李森行了個抱拳禮。 來自天津的游客告訴李森,天津除了叫“直沽”“沽上”,也曾叫“津沽”。李森聽后,連忙將其補寫到冊子里。 在“打卡”風行的當下,不是每個游人都能慢下來沉浸在歷史的敘事中。但與“關長”的三兩對話,能激發每個人心中的那一抹文化鄉愁。 有人驚嘆,“關長”模樣糙,講起話、寫起字來卻“書通古今”。 今年6月,一條李森告訴游客“合影不收錢”的視頻,竟被配上了感動的音樂,在網絡上引起熱議。 “嘉峪關的宣傳不能只靠我們,得讓游客來幫忙宣傳啊。”李森說,如果他穿上古裝,合影就要收費,嘉峪關還怎么擴大宣傳呢? 從2001年起,李森斷斷續續在關城景區當旅游紀念品售貨員。那時來旅游的人很少,李森有時一天也開不了張。當時的條件簡陋,攤位上僅一桌一椅,不像現在搭起了棚子,能遮風蔽日。 “一張桌子,十年”。李森與風中黃沙做伴,時間久了,能體會到過去戍邊將士的滋味。 他索性蓄起胡須,之后又縫制出一套鎧甲,扮成“游擊將軍”,給游客們演繹古時簽發“關照”的場景。 “癸卯年五月二十七,上京商賈……經嘉峪關前往西域批發雪糕,特發此照、合法通關!” “簽發”一張“關照”,李森要用毛筆或軟筆寫上游客的姓名、家鄉的古地名,蓋上自刻的印璽,還要詢問游客“出關”的理由。有時,游客反應不過來,李森會編一個無厘頭的理由,讓他們“蒙混過關”。 日復一日,李森坐在城樓下,竟入了戲:是不是上輩子我就是嘉峪關的游擊將軍? 他試圖在家族史中尋找答案。姑姑曾說,爺爺的爺爺是嘉峪關的一位將軍。光緒八年,一位李姓游擊將軍在嘉峪關上任,叫李正魯。 雖沒有考證下去,李森冥冥之中覺得,自己“守關”就是“守根”。 事實上,李森12歲才成為嘉峪關人。那一年,李森跟隨在酒泉鋼鐵公司工作的父親,從武威市古浪縣的老家遷出,成為嘉峪關這座移民城市的一員。 小時候,李森和伙伴們常在關城邊左宗棠栽種的古樹下玩耍,也曾爬上不遠處的長城,眺望祁連山上的白雪。 “山北山南總是烽”的壯闊中,蓄蘊著他孤煙般綿長的雄關情。 文化鄉愁 16歲那年,初中畢業的李森離開了嘉峪關。 那是一場從山到海的遠游。李森想去沿海城市闖蕩,他照著地圖,計劃沿隴海鐵路去連云港,后來聽說青島的機會更多,便決定先去青島謀生。 李森不喜歡固定的工作,輾轉各地打零工。幾年后,他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江湖藝人。在扇面上作畫、在木頭上篆刻、用電烙鐵燙畫……這些手藝李森“一看便會”。在異鄉,他靠無師自通的一身手藝吃飯。 年輕氣盛的李森與骨子里安土重遷的秉性對抗著,有的同鄉干不下去回了老家,他卻想著“怎么也要干得‘差不多’才回”。 北京潘家園、上海城隍廟、廈門鼓浪嶼……李森行遍九州,還到過東南亞、中亞、中東等地。江湖藝人圈子小,營生靠口耳相傳,用他的話說,哪兒有場子,大家伙就往哪兒去。 李森相信付出總有回報,一切只是時間問題。這不僅體現在手藝上,也是他為人處世的信條。找到了場子,他會招呼兄弟們一起干;一天下來沒掙幾個錢,但吃肉喝酒從不虧待別人。 走闖江湖,錢花了掙、掙了花。和嘉峪關作別的這幾年,李森活得瀟灑,仿佛出了關,尋得一片遼闊的天地。 但他從不諱言想家。21歲,李森打聽到嘉峪關關城景區也有擺攤的場子,趁著南方旅游淡季無事可忙,他決定回家試一試。 回到嘉峪關的李森,發現家鄉的旅游市場并不景氣。領略過江浙一帶古城、水鄉等景區的繁榮,李森心里有了落差。 “六百多年的古城,咋就沒人來哩?” 李森琢磨著,要讓嘉峪關像外地景區一樣,開發出有文化體驗感的紀念品,幫助人們把這里的故事講出去。 于是,每到嘉峪關旅游旺季,李森便從外地趕回來,帶回精細的手藝和熟悉的鄉音。從在宣紙上手寫“關照”,到開發印刷、木板、卷軸式“關照”,到設計“通關放行”的臺詞,再到制作“游擊將軍”的鎧甲、戰靴……“關長”不斷地上新。 近幾年,隨著嘉峪關旅游發展,旺季拉長,李森每年在嘉峪關的時間也從以前的一兩個月延長到半年,甚至八九個月。 2011年,李森成家了,妻子是江蘇人,婚后不久便隨他在嘉峪關定居。李森的心境也發生了改變,他決定把宣傳嘉峪關當成自己的事業。 “為家鄉的旅游事業效犬馬之勞”,李森在短視頻平臺上這樣介紹自己。 嘉峪關的新符號 名氣,突然而至。一夜間,李森猛增十幾萬粉絲,游客隨之慕名而來,景區也開始在他身上做文章。“關長”“關照”逐漸成為嘉峪關的新符號。 走進鬧市區的一家燒烤店,食客們一眼就認出李森,傳來此起彼伏的“關長好”。有的人還會主動上前和他喝上一杯,表達喜歡和感謝。 “老哥自發幫我們家做宣傳,我覺得老哥人不錯。”燒烤店老板馬玉忠說。 在李森發布的短視頻里,他給朋友新開業的店鋪做匾額、設計Logo,給景區的官方活動站臺。他不要報酬,幫上忙就好。“不管啥事,光想眼前的利益不行,幫忙得扎扎實實地幫。” 對遠道而來的游客,李森更不愿辜負。 清早,一名游客帶著兩個小孩慕名而來,想請李森寫一張“關照”。李森懇切地說,給孩子們讀一讀展板上的字,或許有收獲。 “‘照’是文書、證件,‘關’本意是門閂……” 李森多次告訴網友,自己只有初中文化,是景區的售貨員,他不喜歡“網紅”的稱呼。但他也承認,越來越多人因他了解嘉峪關、走進嘉峪關,也為他個人的事業帶來新的機會。 李森最近發現,他對嘉峪關的認識依然零散,他想把和嘉峪關有關的歷史文化知識做一個系統梳理,開發一些適合孩子們的文創產品。 “我不會退休,要是干不動了,我就把我這些年在嘉峪關弄的東西做成一個展覽,包括我做的衣服、寫過的筆頭……” 說話間,李森習慣性地捋了捋已經開始泛白的胡須。(記者陳鐘昊 方欣 劉金海) |
2023-08-07
2023-08-07
2023-08-07
2023-08-07
2023-08-07
2023-08-07
2023-08-07
2023-08-07
2023-08-07
2023-08-07
2023-08-07
2023-08-07
2023-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