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耶路撒冷9月5日電(記者王卓倫)以色列理工學院近日發布公報說,該校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結合生物學、化學和人工智能工具的創新方法,用于治療癌癥。相關論文發表在國際期刊《控制釋放雜志》上。 公報稱,這一療法基于“元協同”概念,即在高效的人工智能工具幫助下,使不同藥物協同工作,通過自組裝的化學過程形成納米顆粒,實現比單一藥物更加顯著的治療效果。這一工具產生的納米藥物可有效對癌細胞實施靶向治療,在抗癌方面較為成功,且毒性小、副作用少。 癌癥治療時經常會多種藥物組合用藥,但哪些藥物可以組合往往需要進行長期試驗才能確定。公報說,研究團隊開發的人工智能系統廣泛匯集了相關生物協同信息,將找到的藥物配對匯編到了一個綜合數據庫中,然后預測哪些藥物可搭配,自組裝形成納米顆粒。換言之,人工智能模型猶如“媒人”,可根據藥物的生物兼容性和組合形成納米顆粒的潛力對藥物進行配對,從而產生出有效的“元協同”藥物。 根據公報,研究團隊已開發出一個在線工具,可識別出最有希望治療不同類型癌癥的藥物配對,目前已識別出1985種藥物組合,產生了治療70種癌癥的協同納米藥物。 論文通訊作者、以色列理工學院教授約西·沙邁表示,在納米層面實現元協同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挑戰。它需要將至少兩種藥物引入到同一個給藥系統,從而將它們引導到體內預期靶標。計算演示和實際實驗都表明,本研究提出的結合療法可以將藥物引導到腫瘤并在那里釋放藥物,對治療癌癥非常有效。 |
2023-09-05
2023-09-05
2023-09-05
2023-09-05
2023-09-05
2023-09-05
2023-09-05
2023-09-05
2023-09-05
2023-09-05
2023-09-05
2023-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