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重慶9月12日電 (鐘旖 張旭) “未來的長江文明將持續發展,可以繼續跟黃河文明交相輝映,奠定中華文明的強大的基礎。”12日,在重慶召開的2023長江文明論壇上,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葛劍雄如是說。 當天,圍繞論壇“宅茲中國:長江文明探源”專題,葛劍雄對黃河長江交相輝映的中華文明發展作出相關闡釋。 “大河與人類文明有著密切關系。”葛劍雄表示,在世界各國中,只有中國是自古以來就完整擁有長江、黃河兩條世界級大河的國度。黃河、長江都處于北溫帶,在以往氣候變遷中都適合人類生存發展。 黃河流域擁有大面積的可耕農田,小麥約在4000年前傳入中國,為國家形成了巨大的、穩定的農業基礎,使得文明進程得以加速,能夠始終穩定發展。長江流域盡管1萬年前就已經開始栽種水稻,并且適合各種經濟作物,但是它有平原、丘陵、湖沼,地形多樣,在工具落后的情況下,開發受到很大制約。后來,隨著長江流域各方面條件的改善,加之黃河流域戰火頻仍,黃河流域人口大批南遷,為長江流域輸送了大量人才,提供了豐富的人力資源。 葛劍雄提到,到了唐宋之際,經濟、文化的重心逐漸南移,長江流域已從早期的被中原人視為蠻荒之地的地方,逐步變成了人間的天堂。在北宋,有了“蘇常熟,天下足”的諺語,后又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說法,說明長江下游、江南地區在人文、自然各方面都達到適宜人類居住發展的環境。 葛劍雄強調,歷史上,黃河、長江是交相輝映的,都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都是中華文明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重要的物質條件。 談及“長江的未來”,葛劍雄認為,應從天時、地利、人和角度加以分析。比如地利方面,對科技、人文、信息、金融、商貿、高新產業、全球人流而言,內陸和內陸城市未必是劣勢。長江經濟帶的命脈在長江及其支流,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葛劍雄還特別提到,要充分關注人力資源對于文明及未來發展的重要性,做到未雨綢繆。(完) |
2023-09-12
2023-09-12
2023-09-12
2023-09-12
2023-09-12
2023-09-12
2023-09-12
2023-09-12
2023-09-12
2023-09-12
2023-09-12
2023-09-12
2023-09-12
2023-09-12
2023-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