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9月25日電 題:制度創新激活產業升級 “自貿動力”培育發展動能 中新社記者 李姝徵 穿過標志性的“海鷗門”,就進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上海自貿區)保稅區域。 “上海自貿區成立后的10年,是外高橋創新轉型的10年。”作為一名浦東“老開發”,上海外高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俞勇談及自貿區這10年,“創新轉型”是他頻頻提及的關鍵詞。 創新,是為中國發展試制度、探新路,而這片“試驗田”產出的創新成果,也為區內企業帶去了轉型升級的機遇。 早在20世紀90年代,作為外資進入中國的窗口和橋頭堡,外高橋保稅區吸引了大量從事貿易、出口加工類的企業。彼時主要從事機械加工業務的偉創力集團,就是其中之一。 3年前,依托自貿區的政策創新和浦東建設引領區的發展紅利,偉創力和施樂輝兩家企業借助自貿區“醫療器械注冊人”(MAH)制度創新,達成了醫療器械“超高清內窺鏡攝像系統”的委托生產合作,并實現量產交付。 “正是這次合作,讓我們找到了醫療器械智造的轉型契機。”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偉創力集團中國政府事務副總裁來棟文如是說。 MAH制度在上海自貿區保稅區域率先落地,為跨國醫療器械企業選擇本土化生產提供了示范樣本。越來越多的頭部醫療器械企業正計劃在上海自貿區保稅區域展開本土化生產的嘗試與量產。“我們的轉型升級,也會帶動供應商的提質增效,從而推動整條產業鏈邁向高質量發展。”來棟文說。 在俞勇看來,在自貿區“加持”下,外高橋的創新轉型始終帶著“緊迫感”。 在中國全面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當下,“如果僅固守成果,而不是在貿易的基礎上轉型升級,我們一定會淡出歷史的舞臺。”俞勇表示,因貿易而生、因貿易而興的上海外高橋保稅區,不再僅依賴貿易物流等傳統產業,而是加快構建起“貿易+”的新發展格局。 以上海三大先導產業之一的生物醫藥產業為例。外高橋從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產品的進出口貿易起步,在貿易集聚和保稅功能的雙重優勢基礎上加速拓展生物醫藥研發、檢測、生產等產業鏈,吸引了更多新興企業落地開花。 生命科學領域服務商——金斯康,就是其中之一。該公司主要開展體外細胞模型和重組病毒載體兩大類業務,客戶80%來自海外。上海金斯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實驗室負責人譚號接受專訪時表示,細胞、人血等特殊物品的進出口審批流程長,政策也常有不確定性,“如果產品無法按時交付,就會耽誤客戶的新藥研發進度,我們也將失去訂單。” “保稅區域的特殊物品審批的經驗和創新監管的實踐,對我們的業務至關重要。”譚號表示,為了抓住全球細胞治療行業迅猛發展的窗口期,金斯康將研發機構拓展至上海自貿區保稅區域,僅僅一年,金斯康的銷售增長就超過了70%。 官方數據顯示,2022年,上海自貿區保稅區域生物醫藥產業經營收入已占上海全市近1/3。全球十大醫療器械企業中,美敦力、雅培、強生、西門子、碧迪、羅氏診斷、GE醫療、史賽克、波士頓科學等9家已在保稅區域投資并開展業務。 俞勇表示,隨著自貿區各項制度創新的推進,以外高橋保稅區為核心的保稅區域正不斷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 “上海自貿區初步實現了將制度創新優勢轉化為功能躍升和產業升級優勢,經濟發展穩步邁向高質量。”上海市發展改革研究院改革創新研究所所長王果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上海自貿區正把制度創新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無限動力,持續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完) |
2023-09-25
2023-09-25
2023-09-25
2023-09-25
2023-09-25
2023-09-25
2023-09-25
2023-09-25
2023-09-25
2023-09-25
2023-09-25
2023-09-25
2023-09-25
2023-09-25
202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