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秦皇島9月26日電 (崔濤 趙丹媚)“我們常說‘萬里長城永不倒’,而‘數字長城’讓萬里長城‘永不老’。”中國長城研究院院長、東北大學教授、中國-東盟藝術學院特聘教授趙琛說。 近日,由中國新聞社、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秦皇島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長城之約”·世界文化遺產對話活動在秦皇島舉行。活動期間,趙琛應主辦方邀請,主題演講《絲路長城新發現與數字復原研究》。 作為“數字中國”的一部分,“數字長城”工程的實施迫在眉睫,這也是《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所聚焦的關鍵領域之一。作為“數字長城”的具體實踐和探索,近期獲“中華優秀出版物獎”的《數字長城》,是中國國內首次運用全新多媒體手段呈現長城原貌的大型電子出版物。 作為《數字長城》著者,趙琛認為,“數字長城”和長城的數字化是兩個概念。長城數字化只是手段,而“數字長城”是在虛擬空間通過數據庫再建一座萬里長城,讓后人都能看到長城的歷史原貌,還有它周邊所有歷史信息,這些歷史信息不僅有建筑層面,還有人類生產生活層面。 “由于歲月侵蝕,長城每天都在‘消失’。長城那么長,我們只能修復很有限的一部分。”趙琛說,數字化能把現有的長城完整、清晰、真實地記錄下來,并科學復原其歷史原貌。 據趙琛介紹,中國長城研究院選擇以省為單位進行有特色的長城資源復原,選擇了新疆、甘肅、寧夏、山西、河北等地的長城資源進行數字復原。 “在河北省,我們選擇秦皇島板廠峪未修繕的空心敵樓做數字復原。通過數字復原,我們能了解到古代的駐守士兵在長城上是怎么生活的,是怎么飲水的。”趙琛說。 在趙琛看來,修長城核心是人,做數字化時常常忽略人的行為問題。除長城本體的復原,更重要的是還原當時戍守長城的人的生產生活方式。 “我們嘗試用最現代化的技術、真實科學地記錄祖先的成就,以此表達對歷史、文化、文明的敬畏。它將通過網絡傳播呈現給世界,告訴世人中國人建設長城是對人類的一大貢獻?!當底珠L城’保護了東方文明的火種,從而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認識中國。”趙琛說。(完) |
2023-09-26
2023-09-26
2023-09-26
2023-09-26
2023-09-26
2023-09-26
2023-09-26
2023-09-26
2023-09-26
2023-09-26
2023-09-26
2023-09-26
2023-09-26
2023-09-26
2023-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