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岸綠,航運繁忙,滿載的船舶在長江武漢段水域逆流而上。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柯皓 攝 我國海事系統最大的溢油回收船效果圖。該船由中國船舶集團旗下武昌造船建造。(圖片由武昌造船提供) 湖北省堅決扛牢長江大保護的政治責任,守住流域安全底線,突出船舶差異化需求,持續推動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自主創新,不斷向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強省邁進。今年上半年,湖北船舶工業總產值324.7億元,同比增長11.1%,位居中部第一。 如今,湖北研制的各類高端船舶,正成為開發海洋資源、建設海洋強國的利器,大江大河、深海遠洋,處處都有“湖北造”的身影。 培育藍色經濟新增長極 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建設海洋強國的基礎,也是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重要方向。 根據《湖北省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到2025年,湖北省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市場份額穩中有升、創新能力全國前列、結構調整成效顯著、質量效益大幅提升,國家內河造船龍頭地位凸顯,力爭年產值實現千億目標,從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大省步入制造強省行列。 湖北擁有長江、漢江、清江三大水系,境內長江通航里程1061公里,漢江通航里程達867公里,三級以上高等級航道總里程2090公里,占全省通航里程24%,位列長江中上游省份第一、全國第二。 湖北發展綠色智能船舶起步較早,技術儲備位于全國前列,全省積極構建推動內河船舶綠色智能發展的示范體系,形成“1+5+N”試點示范工作整體格局,即一個省級總方案,武漢、宜昌、十堰、荊州、黃岡五個市級子方案,以及一系列支持舉措。 2022年9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五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快內河船舶綠色智能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加快內河船舶綠色智能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為制造強國、造船強國、交通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2023年2月,湖北率先響應國家《關于加快內河船舶綠色智能發展的實施意見》,省人民政府與工信部簽署合作備忘錄,重點發展標準化箱式電源換電船舶,濱江、庫湖區純電池動力游船、公務船等;支持湖北省綠色智能船舶研發應用和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支持湖北地區先行先試,形成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的內河綠色智能船舶運營發展新模式,加快長江內河船舶綠色智能發展。 把綠色智能船舶作為高端裝備產業的重要突破口。到2025年,湖北將初步建立技術成熟、配套完善、市場優化、體制健全、利于推廣的綠色智能船舶典型示范應用場景,提出適合我國能源戰略的內河船舶低碳/零碳發展路徑選擇,為發展新一代內河航運體系提供裝備保障。 推動內河船舶綠色智能發展 夜幕降臨,長江宜昌段,霓虹斑斕的“長江三峽1號”純電動游輪啟航,游客穿行如畫風景,感受“夜宜昌”魅力。 “長江三峽1號”是全球載電量最大、充電技術世界首創的純電動游輪,是工信部高技術船舶科研示范項目。 綠色低碳發展,是航運高質量發展基石。 近年來,隨著國家加大對新能源應用的推廣力度,船舶行業的新能源使用占比逐漸增加,電動船舶行業市場規模快速增長。湖北是電動船示范應用大省、核心配套強省,船舶綜合電力推進系統配套占比全國第一。 7月13日,位于宜昌船舶工業園的枝江盛懋船業有限公司,“華航新能1”湖北首艘120標箱新能源純電動集裝箱示范船完成建造并下水。這是湖北漢江流域建造的首艘純電動集散兩用船。 該船是工信部“2030型綠色智能沿海內河示范船專項工程”子項目,具有“綠色、低碳、環保”等特點,可有效替代燃油消耗,減少有害氣體排放,有望推進傳統燃油船向新能源電動船升級換代、促進內河航運綠色環保智能轉型。 據了解,湖北安排專項資金,用于支持長江干線鄂州三江港、宜昌秭歸港兩處LNG加注站建設,兩個加注站已建成運營。支持“長江三峽1號”正式投入常態化運營;支持長航集團、湖北港口集團、黃石新港公司等單位打造長江干流示范航線,湖北至俄羅斯東方港近洋直達航線正式開通。 探索綠色智能船舶研發應用和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湖北先行先試,創下多個全國“首創”“第一”。 2019年,湖北自主研制國內首艘純電動商旅游船“君旅號”;2021年,交付國內首艘海上純電動拖船“云港電拖一號”,首次實現將磷酸鐵鋰電池組作為主動力源應用于海上船舶;2023年打造國內首艘入級中國船級社的氫燃料動力船舶“三峽氫舟一號”,搭載中國船舶集團第七一二研究所自主研發的500kW氫燃料電池動力系統。由武漢理工大學研發的1140TEU江海直達集裝箱示范船,破解江船難出海、海船難進江的難題,實現大型船舶通江達海,開啟長江中游航運“千箱時代”。 搶占海工裝備制高點 科技創新是建設海洋強國的根本動力。 近年來,我國油氣勘探開發加快向深海挺進、增儲上產持續發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海洋油氣裝備產業的進步。 6月30日,我國海事系統最大的溢油回收船,在中國船舶集團旗下武昌造船開工建造。該船船長79米、型寬15米,最大航速15節,續航力3000海里,自持力20天。新型溢油回收船的建造,將進一步提升我國海事系統船舶溢油應急處置能力,積極助力海洋環境保護。 湖北雖是內陸地區,但海洋科技優勢明顯,創新資源豐富,擁有中國船舶集團7個研究所,6名船舶專業院士,近萬名船舶專業研發人員。在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領域,湖北有1000多項國家專利,搶占研發制高點。 十年來,湖北錨定南海、極地、內河三個重點領域,在深遠海大型海洋工程裝備、高附加值海洋公務執法裝備、極地特種船舶、內河綠色智能標準船型、江海直達清潔能源標準船型等方面,不斷取得新突破。 湖北首創研發的全海深高能量密度鋰電池,應用于萬米載人潛水器“奮斗者”號為代表的深海裝備,填補我國全海深載人潛水器用鋰離子電池的空白;自主研發的兆瓦級波浪能發電系統,技術處于國際先進水平,應用于“南鯤”號波浪能發電平臺;國家重點專項深海無人潛水器“麒麟”號,可滿足深海復雜海底環境近距離精確穩定觀測、輔助作業等需求,具有重要科研和應用價值。 新時代新征程,湖北將不斷鞏固強化海工裝備優勢,加快海洋工程裝備研發基地建設,全面提升水上裝備產業化能力,積極推進水下生產系統國產化突破,自主研發更多高質量拳頭產品。 |
2023-10-12
2023-10-12
2023-10-12
2023-10-12
2023-10-12
2023-10-12
2023-10-12
2023-10-12
2023-10-12
2023-10-12
2023-10-12
2023-10-12
2023-10-12
2023-10-12
202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