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11月2日電“出鍋嘍——”在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鹽窩鎮南嶺村,新鮮出爐的水煎包尚在鍋中嗞嗞作響,就被排隊等待的食客預訂一空。南嶺豆腐綿軟香醇,北嶺丸子彈滑爽口,還有老戲臺上呂劇曲韻悠長、街邊黃河口號子威武雄壯……每到周末,村里的老街長巷非遺文化街便會吸引眾多游客前來打卡游玩,感受黃河口文化風情。 “我們將與黃河口息息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搜羅起來,打造了老街長巷非遺文化街。目前已入駐非遺項目35個,沿街布設21家特色非遺店鋪,設流動攤位90余個。”利津縣鹽窩鎮副鎮長李秀華介紹,非遺的傳承帶動周邊群眾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 “千手織布”是街上一家不起眼的小店,里面整齊擺放著32臺手工織布機。55歲的村民陳翠英有節奏地踩動腳下的踏板,右手推拉木制梭子在拉直的紗線中來回穿梭,大半天就能織成一床2.4米長的老粗布床單。 老街有了致富新機遇,吸引更多年輕人回歸。街上另一個店鋪里,雕刻成山形的香托上點著倒流香,乳白色的煙霧順著縫隙緩緩向下蔓延,宛若河水汩汩流淌……這是黃河澄泥印非遺傳承人張金霞的新作品。 張金霞在黃河岸邊長大,對黃河泥土十分親近。她介紹,澄泥印用黃河岸邊的紅泥制成。經過揉制、壓坯、雕刻、拋光以及燒制等20余道工序,紅泥變得質地堅硬、光澤圓潤,易于雕刻,成為傳統藝術的載體。 “入窯一色,出窯萬千。由于窯爐結構不同和原料不同,坯料燒制后呈現出紅、黑、灰、黃、白等多種顏色。開窯是我最期待的時刻。”張金霞說。 曾在北京學習和生活的張金霞,選擇回到家鄉開辦工作室。現在,她一邊制作和售賣澄泥印,一邊承接研學游項目。“今年國慶節假期,我的幾個工作室加起來平均每天有近萬人次參觀體驗,平時周末每天也能有千余人。”她笑著說。 據悉,自今年2月份開集以來,老街長巷非遺文化街已累計接納游客62萬余人次,接待研學游學生3萬余人次。“非遺文化給這條老街帶來人氣和消費力,也為村民們創造著新的幸福生活。”李秀華說。 |
2023-11-03
2023-11-03
2023-11-03
2023-11-03
2023-11-03
2023-11-03
2023-11-03
2023-11-03
2023-11-03
2023-11-03
2023-11-03
2023-11-03
2023-11-03
2023-11-03
2023-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