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春/莫斯科11月5日電 特稿:中俄“生態接力”守護候鳥遷徙通道 新華社記者 近年來,中國和俄羅斯以“生態接力”守護途經兩國的候鳥遷徙通道,不僅在沿途加強濕地保護和生態修復,還共享數據信息,共同保護鳥類,使越來越多的候鳥種群暢飛、棲息于途經兩國的候鳥遷徙通道上,也讓沿線居民享受到綠色發展帶來的福祉。 中俄合作增加候鳥種群 中國東北寒意漸濃,位于吉林省白城市鎮賚縣的莫莫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莫莫格保護區”)依然有豐饒的藨草——這種生于濕地淺水、抗旱性強的草本植物是白鶴最喜歡的食物之一。藍天碧水,鶴舞翩然,成群覓食,引吭高歌,構成吉林省西部秋冬之交的至美生態圖景。 莫莫格保護區地處“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通道上。這條通道是全球九大候鳥遷徙通道之一,每年在此過境候鳥達500多萬只。僅在莫莫格保護區,就翔集了東方白鸛、丹頂鶴、白頭鶴等近300種鳥類,每逢遷徙季約有15萬只水鳥在此棲息。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保護區曾發現東方白鸛在樹上筑巢,此后很長時間都看不到了。近年來,保護區內的東方白鸛鳥巢數已增加到15個。”莫莫格保護區管理局高級工程師鄒暢林說。 莫莫格保護區亦是“白鶴廊道”的重要驛站,每年春秋兩季在此停歇的白鶴數量穩定在3500只左右,全年停歇期約100天,其后又輾轉于“白鶴廊道”兩季遷徙的起點——中國鄱陽湖和俄羅斯克塔雷克國家公園。 2014年以來,得益于鳥類環志和衛星追蹤數據賦能,研究人員在“白鶴廊道”上發現一批新的棲息地。候鳥棲息地點的增加是種群遷徙安全的保障。“在俄羅斯與中國共同努力下,近年來候鳥數量不斷增加。”俄羅斯聯邦自然資源利用監督局副局長阿米爾汗諾夫說,俄每年都會普查鳥類數量,監測數據顯示白鶴種群數量和棲息地點均有所增加。 2021年12月,克塔雷克國家公園與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簽訂戰略合作備忘錄,共同推進白鶴的國際保護與合作,為打造“白鶴廊道”提檔升級。 生態之變迎回候鳥 中國東北是每年秋季白鶴從俄羅斯過境而來的第一站,水草的豐饒度是白鶴等候鳥是否選擇在此經停的關鍵,這也成為當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落點。 20世紀70年代起,由于白城市土地沙化嚴重,加之后來水域面積連年縮小,使候鳥經停數量隨藨草存量驟減而遞減。近年來,為逆轉生態惡化趨勢,吉林西部實施了“河湖連通”等重大工程,使曾經的重度鹽堿地逐漸形成江河泡沼互濟的水網。 緊鄰白城的松原市以查干湖冬捕這一“金字招牌”享譽海內外。查干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楊靜爽介紹,今年觀測到該保護區內多種候鳥數量大幅增長,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東方白鸛首次被觀測到在此安家,有200余只;國家二級保護鳥類白琵鷺增長到1000多只。 “中國尤其是東北地區這些年在加強野外森林、濕地和野生動物資源保護等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我們希望繼續同中方在這個領域保持深入交流。”阿米爾汗諾夫說。 中國各地自發組織的護飛隊也在鳥類保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每到雪后,濕地被雪覆蓋影響候鳥覓食,護飛隊還會及時投喂小魚、玉米等食物,讓它們“吃飽了再南飛”。 候鳥通道讓沿線居民受益 這些年,吉林省加強對“綠水青山黑土地、藍天白云好空氣”的守護,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讓生態優勢變成發展優勢,進而讓候鳥在遷徙通道上飛得更安全,也讓更多沿線居民從綠色發展中受益。 再過一個多月,一年一度的查干湖冰雪漁獵文化旅游節將舉辦。在保護生態和發展生態旅游相得益彰的理念下,查干湖畔的文旅業態百花齊放:觀冬捕、賞美景、品湖魚、宿農家、看表演……近5年來,查干湖累計接待游客1178.4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03.7億元。 與此同時,生態旅游在俄羅斯也越發受到民眾青睞。據悉,俄羅斯正在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及生態旅游發展項目,計劃到2024年年底之前新建24處特別自然保護區——2019年建成的以白鶴為亮點的克塔雷克國家公園正是其一。俄羅斯將依托這些新建區域為生態旅游提升吸引力,預計到2024年新建特別自然保護區游客人次突破千萬。(參與記者:王昊飛、李雙溪、張驍、耿鵬宇) |
2023-11-06
2023-11-06
2023-11-06
2023-11-06
2023-11-06
2023-11-06
2023-11-06
2023-11-06
2023-11-06
2023-11-06
2023-11-06
2023-11-06
2023-11-06
2023-11-06
2023-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