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11月19日電(記者王井懷、黃江林)航運業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公開數據顯示,國際航運溫室氣體排放約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3%。在16日至18日舉辦的2023天津國際航運產業博覽會上,如何讓航運更“低碳”,是與會人士關注的話題。 國際海事組織早在2018年通過《IMO船舶溫室氣體減排初步戰略》,制定了航運業在2008年基準上至2030年碳排放強度降低40%,至2050年溫室氣體年度總排放量降低50%的目標。 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天津港進行了探索。在博覽會設置的天津港展廳內,一輛巨大的藍色汽車十分醒目。這是天津港自主制造的全球首臺氫電混合動力人工智能運輸機器人。這樣的機器人在天津港有90多臺,與其他技術一起筑起全球首個智慧零碳碼頭的“大廈”。 “通過技術創新,用智能技術促進綠色低碳發展。”天津港(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羅勛杰說。 這也是我國港口業發展的方向之一。亞洲清潔空氣中心的一項報告顯示,我國在港口岸電供應方面領先全球。21個沿海港口專業化泊位岸電覆蓋率平均達到84%,其中7個港口高達100%。 碳排放強度是觀察港口綠色轉型的重要指標之一。“2012年至2022年十年間,天津港貨物吞吐量上升12%,集裝箱吞吐量增長64%,碳排放強度下降了16%。”天津港集團科工管理部副總經理陳艷萍說。 造船業也向智能綠色全面轉型。今年4月,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與法國達飛海運集團簽訂合作協議,創下了中國造船業一次性簽約集裝箱船最大金額的紀錄。此次訂單中有12艘甲醇雙燃料動力大型集裝箱船。這也是中國船舶集團首次批量承接甲醇燃料動力箱船訂單。 同時,多家船公司提前布局綠色能源,確定以甲醇為替代燃料的發展方向,加快推動綠色甲醇等航運燃料的供應鏈建設。 公開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全年新接綠色動力船舶訂單占總訂單的49.1%,創歷史最高水平。“使用綠色能源的船舶是當前航運技術發展的一大趨勢。”中國航海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張寶晨說。 航運業減碳離不開金融的支持。不久前,中遠海運能源運輸股份有限公司與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中遠海運集團財務有限責任公司達成ESG掛鉤銀團貸款協議,開創我國航運業首單,總額15億元人民幣。 “中國銀行貸款條件與傳統的西方金融機構相比并無太大不同。”希臘航運金融協會主席喬治·克西拉扎基斯說,全球航運業要轉型為不排放溫室氣體的行業,是一項巨大工程,需要大量資金。 “綠色智能是航運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趨勢。”交通運輸部副部長付緒銀在博覽會開幕式上表示,要堅持創新引領,推進航運業綠色、低碳和數字化轉型,整體提升航運業全要素、全鏈條數字化水平。 |
2023-11-18
2023-11-18
2023-11-18
2023-11-18
2023-11-18
2023-11-18
2023-11-18
2023-11-18
2023-11-18
2023-11-18
2023-11-18
2023-11-18
2023-11-17
2023-11-17
2023-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