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雪龍2”號11月20日電 題:“雪龍2”號大廚的美食哲學 新華社記者 周圓 餐廳,無疑是“雪龍2”號上被給予較多期許的地方。 一日四餐,廚師長秦冬雷和他的團隊用一道道美食回應著期許。掌勺“雪龍兄弟”10余年,“秦大廚”悟出不少關于吃的道理。 “海上廚房”,靠的是對味道的理解,也靠對食材的把控。 “雪龍2”號不能使用明火,食物只能通過電磁爐加熱,這會直接影響菜品口感。“客觀條件的確不利,要想保證隊員們的營養,我們就得從菜的味道和花樣上下功夫。”秦冬雷說。 每天四頓飯,早餐通常有饅頭、雞蛋、咸菜和粥等共計七八樣,午餐為四菜一湯,晚餐在此基礎上還會配上一份面食點心,此外還有一頓夜宵。“每天的菜品需要營養搭配,還要滿足南北方不同口味。”秦冬雷略帶自豪地說,基本做到了十來天不重樣。 作為“海上廚房”的廚師長,秦冬雷還有一項重要職責——管理食材存儲。“雪龍2”號有一套食物保鮮系統,包括常規冷庫、蔬菜冰溫保鮮以及氣調保鮮系統等。在中途不補給的情況下,這套系統能夠保證全船60天左右的正常餐飲。 “出海后,蔬菜是最珍貴的,需要從采購環節就開始通盤考慮存放和使用問題。”秦冬雷說,管理蔬菜存放,經驗很重要。哪些蔬菜先吃、哪些后吃,以及精確到什么時候吃,都需要通過一個個航次積累經驗。 “現在保鮮設備進步,加上一代代廚師積累經驗,出海一個月內,蔬菜品種多樣性都是有保障的。”秦冬雷說。 美食能給人歸屬感。“想吃鹽水鴨”“懷念家常面了”……餐廳入口處,掛著一本“后勤服務意見反饋表”,用來征集隊員們想吃的食物。 在秦冬雷看來,隊員們漂泊在離家萬里的大洋上,食物往往寄托著他們對家鄉的思念。“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們都會盡量滿足。” 一次,有隊員留言想吃家鄉的牛肉面,這讓后廚團隊有些為難。“牛肉面不難做,但要做得正宗一些,就需要手拉面,可船上100多人,任務量不小。”秦冬雷說,大家討論后,還是一致贊成要做。 做牛肉面那天,后廚團隊早早來到廚房。有人熬湯備肉,其余人輪流抻面,抻了合、合了再抻,直到一縷縷面條達到“毛細”大小。“最后面盆里一根面都沒剩。”秦冬雷說,這是對廚師最高的褒獎。 食物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紐帶。每到飯點,秦冬雷喜歡坐在出菜窗口前,看著排隊打飯的隊員們。時間久了,哪道菜受歡迎、哪位隊員今天沒來吃飯,他心里都有數。 有隊員來交流做菜心得或提出意見,他通常會用小本記下,吸納到后續菜單中。看到有隊員出現暈船癥狀,他就會調整菜單,多做一些清淡的菜,主食也會加上帶湯的面條。樸素的溫情,彌漫餐廳。 如今,船上年輕隊員越來越多,口味也更加時尚。不愿淪為“老把式”的秦冬雷帶著團隊開始琢磨起創新菜,滿足年輕食客的味蕾。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秦冬雷對這話深信不疑,尤其在海上,美食更能給人以慰藉。“胃舒服了,精氣神兒、干勁兒就有了。”他說。 |
2023-11-20
2023-11-20
2023-11-20
2023-11-20
2023-11-20
2023-11-20
2023-11-20
2023-11-20
2023-11-20
2023-11-20
2023-11-20
2023-11-20
2023-11-20
2023-11-20
2023-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