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越四十載 古城煥新韻 紹興越城:千年古城躍升“千億新城” 一葉烏蓬, 隨水流飄蕩,穿越千年江南過往; 一盞黃酒, 望窗外清風,敬賀當下大美時光; 一片山水, 留文人墨客,詠嘆一脈曲水流觴。 越城,浙江省紹興市下轄區,素有“山清水秀之鄉,歷史文物之邦,名人薈萃之地”之盛譽。從2500多年前春秋起筆的城市史詩,每一段鐫刻時代印記的歲月都注定越城的不凡。 1983年,國務院批準紹興市設立城區,“越城”就此誕生。2023年,越城迎來建區40周年。 40年間,古越大地日新月異。幾經行政區劃調整,越城改變的不只是“身份”,亦是不斷增強的發展底氣和精神信念,從山陰會稽時代,到鑒湖時代,再到杭州灣時代,“資源小區”蛻變成經濟強區,千年古城躍升為“千億新城”。 40年間,稽山鏡水煥發新顏。越城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圖更強、爭一流、敢首創,勇當深入實施“八八戰略”排頭兵,全力譜寫新時代的“膽劍篇”,“首位立區、幸福越城”的愿景,在不懈奮斗中走進現實。 時間,對于奮進者來說,更加彰顯變量的意義。 千年古城煥發新韻 莫嗟虛老海壖西, 天下風光數會稽。 ——《寄樂天》唐·元稹 4000年前,大禹在古越地“封泰山,禪會稽”,會稽山因此得名且名列中華九大名山之首;千年前,詩人元稹的盛贊,將古越地推到了“天下之首”的位置。 如果要為越城找一位文化代言人,競爭一定非常激烈:是下筆“飄若游云,矯若驚龍”的書圣王羲之,是“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的詩人李白,還是“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大文豪魯迅……畢竟,有太多的歷史文化名人,閃耀在這座城市上空。 千年古城的風雅與風骨,汲古潤今,弦歌不輟。9.09平方公里古城范圍內,坐落著越子城、書圣故里、西小河、八字橋、魯迅故里等八大歷史文化街區與兩個歷史地段,擁有53處市級以上文保單位,41個文保點,55處歷史建筑,足以支撐起“一座沒有圍墻的博物館”。 古城保護立法先行 1982年,國務院公布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古城紹興赫然在列。 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起步困窘,到如今刻入城市肌理的淵源文脈獲得全域保護,越城通過實踐供給古城保護的最佳方案——積極響應“千年古城”復興計劃,堅持以山為骨、以水為脈、綠色為基、人文為魂,對標世界文化遺產標準,開啟紹興古城全面活化的新時代。 2001年,《紹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獲省政府批復;2012年編修的《紹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獲國務院批復;2018年,《紹興古城保護利用總體城市設計》確立了“一城一橋三故里”的整體發展框架;2019年,《紹興古城保護利用條例》正式實施,作為紹興頒布的首部古城保護地方法規,它推動古城保護的立法進程走在全國前列。 “走出去是煙火,走進來是生活,在這里你可以遇見紹興。” “每個臺門街巷里都能收獲驚喜,滿足了我對江南水鄉的所有想象。” …… 流連于原汁原味的倉橋直街,游客贊嘆不已。 古韻新風的何止倉橋直街?越城區從“千年古城”復興計劃破題,堅持保護修繕與活化利用并行,強調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生活延續性和人文自然融合性相統一,非遺保護傳承融入城市文化體系,名人故居保護利用工程取得實質性進展。 古城保護立法為先,“硬核”守護在后。越城通過建立檢察院公益訴訟實踐基地、紹興古城保護司法實踐基地,健全司法、行政、社會三方聯動守護體系,守住“三山萬戶巷盤曲,百橋千街水縱橫”的煙火氣。 走進越城區府山腳下的古城信息展示中心,迎面是一塊巨型屏幕,輕點觸摸臺,文保單位一一展現。2021年,紹興古城“數字孿生”系統正式啟用,古城保護打開“一屏觀古城,一網管古城”的新局面。 2022年,越城區開發上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傳承”應用,將34個部門302類數據資源以相互關聯屬性進行疊加,探索數字技術賦能古城保護的新路徑。 文商旅深度融合 如何讓歷史文化資源不僅“活”起來,更“火”起來?面對這道必答題,越城錨定“文商旅”融合發展定位,縱深推進“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商旅互哺”。 11月8日,立冬,東浦黃酒小鎮熱鬧得全無涼意。穿鎮而過的河道上,宋韻水鄉婚禮演繹“醉美”浪漫;岸邊的游客品嘗著黃酒棒冰,在咖啡館和百年酒坊間穿梭。 這一天,還是傳統紹興黃酒冬釀之始。四溢的酒香,如同越城這壇醇香老酒向現代發出的邀約。 黃酒小鎮以“酒坊工藝+文化體驗”為核心,將“紹興黃酒”“紹興花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以詩意呈現,“醉美”古鎮已成為越城旅游新支柱。今年以來已接待游客量超40萬人次,實現營收300萬余元。 若說宋韻文化是展現中國氣派的璀璨明珠,那么越城就是承載這明珠的寶櫝。 “鴻影知何處?照春波,傷心橋下,東風曾度……”深情的誦讀中,仿佛陸游攜宋韻文化走來。本月初的陸游文化節上,游客共赴雅集、迎放翁“歸來”,品宋韻流長,體驗一場穿越千年之旅。 向深,解碼基因。一批文化名片被擦亮。越地非遺、名人典籍、宋韻詩歌等古城文化IP全面形成。 向新,更迭業態。改造后的魯迅故里步行街,老文旅街結合新玩法,甫一亮相便成了網紅打卡地;根植南宋迎恩門的迎恩門風情水街擁抱夜經濟,“越夜越美麗”助推“夜購”風起。 古城舉杯,和者不窮。今年上半年,越城區累計接待游客2000萬人次、同比增長44%,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53億元、同比增長57%。十一黃金周,越城更“燃”,全區14家A級景區共累計接待游客150.85萬人次,同比增長210%,實現旅游收入超過5000萬元,同比增長198.3%。 800多年前,陸游在越城寫下“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越城,如今這座城市仍在給人驚喜。古與今、舊與新、守與創之間,柳未暗,花已明。 產業強城蓄勢待發 稽山鏡水歡游地, 犀帶金章榮貴身。 ——《元微之除浙東觀察使,喜得杭越鄰州,先贈長句》唐·白居易 產業是城市之魂,決定著城市經濟命脈。 建區40年,越城在成長中不斷蝶變躍升,GDP突破千億,轄區面積達538.6平方公里,成為浙江大灣區重要增長極。 “騰籠換鳥”新躍升 過去,印染化工產業一直是越城的支柱產業、納稅大戶。建區伊始,憑借傳統產業先發優勢,越城書寫了許多“高光時刻”,但也逐漸遭遇“成長中的煩惱”:不少企業存在排污負擔重、經濟效益低、占地浪費多等現象,制約著城市發展。 時代出卷,實干答題。 本世紀初期,越城啟動“騰籠換鳥”,傳統企業通過智能化改造提升效率、品質和競爭力,向著綠色、高端轉型。 近年來,越城區深入推進新一輪制造業“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攻堅行動,制造強區建設邁出新步伐。 投資百億的比亞迪功率半導體項目實現簽約后89天拿地即開工;全球最大的鈉離電子正極材料項目簽約5個月內投產;總投資20億元的浩克智能裝備年產5000套智能電氣控制系統項目,僅用20天便實現了“四證齊發、拿地即開工”……越城區新項目建設速度不斷刷新。 紹興藍珧材料有限公司負責人祝軍偉對“越城速度”記憶猶新:由于自己的新項目建在原有印染廠填埋后的地塊上,地面承重力不達標,需要把地面打破重新填埋,再鋪上足量鋼筋進行澆筑。 “足有5000多平方米的地面,都需要這樣打破重來。”祝軍偉非常擔心項目進展,但濱海新區管委會袍江新區更新辦主任俞建龍,眼都不眨地答應下來。2個月后,地面承重全部達標。 隨著“騰籠換鳥”深入實施,畝均效益、附加值更高的新興產業嶄露頭角,成為越城經濟發展的關鍵支撐。截至目前,越城區高新技術企業已增至534家。2022年,越城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達62.4%,實現逐年增長。 2018年,中芯紹興項目正式簽約入駐。這個年產值達45億元的項目,以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特色工藝半導體代工能力,成為紹“芯”版圖上第一塊重要拼圖,也拉開了越城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序幕。 成立于2013年的紹興中科通信設備有限公司,占地不足4畝,2022年產值突破超3億元。“按‘畝產’算,我們是越城企業中的佼佼者。”企業負責人頗為自豪地說。 到目前為止,紹興集成電路產業平臺已匯聚近百家集成電路企業,基本形成設計、制造、封裝、測試、設備及應用的全產業鏈。 北有生物醫藥,南有集成電路,身處“萬畝千億”產業集群交匯點的鑒水科技城,定位國家科教人融合實踐區,既突出“城”的概念,又打造“研”的功能,同樣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綜保區乘勢起跳 位于紹興濱海新區袍江片區的紹興綜合保稅區,自國務院批復設立之日起,就一路高歌猛進:2020,從無到有;2021,加速起跑;2022,奮力生長;2023,百億百強。 增速實現幾何級躍升,讓紹興綜合保稅區成為浙江大灣區的“新晉地標”。 紹興綜保區高端制造產業園1號樓內的科迪華顯示技術(紹興)有限公司,是入駐園區的第一家企業,其在OLED設備制造領域全球領先。 公司負責人王爾東笑著說,這幾年沒少麻煩海關的同志。疫情期間,公司一批貨物通關時遇到阻礙。貨物多滯留在港口一天,就要多損失70萬元。綜保區的海關工作人員商載悅得知情況后沒有片刻猶豫,前移工作端口,跑到港口去為貨物過檢,然后“人肉”領回。 成立至今,紹興綜保區相繼推動“智能化卡口驗放”“倉儲貨物按狀態分類監管”等10項試點經驗先試落地,通關結關率接近100%,“秒通關”“100%結關”服務斬獲杭州關區第一。 為當好開放橋頭堡,紹興綜保區定制了專屬招商政策,對主攻類招商項目給予重點支持。 “通過加強市、區兩級招商部門和四大駐外招商組聯動,實現項目信息共享、資源互補。”紹興綜合保稅區服務促進中心負責人介紹,綜保區還開展“基金+”招商,依托250億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和人才發展基金,為項目插上資金翅膀。 如今的越城,集成電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三大主導產業蓬勃發展,托起一座蓄勢待發的產業強城。 面向未來,越城久久為功、“城”勢而上,不斷開辟“首位立區、幸福越城”新境界。 共建共享福地之“福”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回鄉偶書》唐·賀知章 阡陌坊巷、槳聲燈影,越城之美不僅在景,更在于人。 大隱于市的老臺門,在屋舍格局上更像北方的四合院。臺門之間幽深的巷陌,頗有幾分老北京胡同的韻味。 紹興人把具有一定規模、封閉獨立的院落都稱為“臺門”。在越城,不少臺門家家戶戶不閉門,任由游人穿行其間,住家絲毫不嫌煩累。 老臺門的人情味,越城人的精氣神,無疑是折射古城基層社會治理水平的一面鏡子。 “契約化”書寫美好 府山街道越都社區,是一個蘊含江南水鄉獨特風貌的老社區。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二樓有幾間教室,門口一塊小黑板上寫著課程安排,“上午 悅動瑜伽;下午 巧手編織”。 教室里,十來位老人正安靜地做著手工。78歲的陳奶奶滿頭白發,但雙手靈活不輸年輕人,棕色的毛線隨著鉤針來回穿梭,逐漸織出一頂帽子的雛形。旁邊的桌子上擺滿了圍巾、手套,都是送給小孩子的冬日禮物。 前排的劉奶奶正在給棉拖鞋納鞋底,這是她做的第二批棉拖鞋,“第一批已經由社區組織送給孤寡老人了。” 老人們用最樸實的行動呈現“契約化”共建的溫暖。 為了解決社區硬件落后、服務資源較少、工作力量不足等難題,2008年,越都社區率先開展黨建引領“契約化”共建探索,將駐社區單位黨組織資源引入社區建設,憑“一紙契約”實現資源共享、活動共聯、難題共解。 府山街道書圣故里社區,50多位中老年學員在學“鸚哥戲”;西小路社區,獨居老人享受著“紹味”愛心午餐;靈芝街道外灘社區,0到3歲的寶寶有了日托班的照料;北海街道快閣苑社區,紹興第二醫院的專家每周三免費輪流坐診……經過十余年的努力,越城區108個社區已全面實施“契約化”共建。 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一個動態過程,治理能力現代化也是一個動態過程。契約化為城市超大型老舊社區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全新視角和獨特思路,從“一地之計”蝶變為“一城之策”。 越城區在“契約化”共建的探索歷程中持續深耕,不僅發布了全國首個社區“契約化”共建地方標準,相關經驗還被浙江省委寫入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指導意見,被評為浙江省服務型基層黨組織建設十大品牌。 基層治理底數不清不實,困擾基層社會治理效能。今年5月初,越城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啟動基層數據綜合治理,試點區域從房屋院落到人員流動,所有數據協同更新,鮮活、高質、有效地夯實了治理底座。 2019年,浙江省首次提出“未來社區”概念并啟動創建。越城區以“契約化”共建為基礎,重點推進鄰里活動,養老托幼、健康管理、商業服務、社區治理等基礎公共服務,加快社區范圍內公共服務均等普及,努力打造“未來社區幸福共同體”。 護民心坡塘樣本 從越城市中心一路向南,就到了位于會稽山北麓的鑒湖街道坡塘云松自然村。坡塘村的來歷可追溯至2500年前,范蠡《養魚經》中有“聚土為坡、積水成塘”的記載。 “這里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步道,有1500余年樹齡的銀杏樹,還有百畝茶田。”作為坡塘最專業的“導游”,村黨委書記羅國海如數家珍。 過去的坡塘,“天上扯滿‘蜘蛛網’,地上下雨走‘泥湯’”,8000余平方米的舊屋、違建被拆除后,綠植美如畫,湖水清如鏡的清秀小村讓村民有了更多獲得感。 篤定藝術賦能,坡塘的各類設施愈加完善。云上小館、云松客廳、樹蘭書屋,國慶長假里游人如織。石墻上的彩色瓢蟲、路燈柱上的蜘蛛俠、水管做的人形塑像、“云壺瀑布”營造的云霧仙境等等,村子里到處都有村民的“小心思”。“要像裝修自己家一樣建設鄉村。”羅國海說。 從落后貧瘠的“破舊坡塘”,到詩畫山水的“清新坡塘”,坡塘村的美麗蝶變是越城區持續推進“千萬工程”的真實寫照。 和大多數鄉村一樣,坡塘村的變化正是從人的改變開始。 2019年3月,坡塘村開通24小時村民服務熱線,村干部輪流值守,集成“一站式”服務。4年多來,1800余次熱線電話,做到事事有反饋、件件有落實。 坡塘村口不遠處的小型廣場上,立著一塊景觀石,上寫“蓮心亮話”。對這個自己“生造”的詞語,羅國海這樣解釋,“蓮心”,指紹興蓮花落,也寓意同村民心連心;“亮話”,即打開天窗說亮話,給村民一本“明白賬”。 村里的蓮花落會客廳里,掛著一排鄉賢代表的照片,企業家、鄉村醫生、教師等不一而足。除了“有頭有臉”的人,還有一些給人不經意感動的人,有一對夫妻,因恩愛一輩子而上榜,理由足夠溫馨。 無論掛多少張相片,最后一定會空兩個相框。這是一份期待,所有的村民向往自己有機會“上榜”。 今年的杭州亞運會,羅國海是紹興站第5棒火炬手。“這幾十秒的奔跑是我人生的高光時刻。”羅國海說,為越城在基層治理方面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 看似不“搶眼”,實則很“搶位”。滿腹墨水不賣弄,滿墻榮譽不張揚,40年里,越城保持一以貫之、一貫到底的定力,將藍圖變偉業、續寫新華章。 (記者 劉婧宇 徐歐露)(參與采寫:王義 金瑤) |
2023-11-23
2023-11-23
2023-11-23
2023-11-23
2023-11-23
2023-11-23
2023-11-23
2023-11-23
2023-11-23
2023-11-23
2023-11-23
2023-11-23
2023-11-23
2023-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