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鄭州11月26日電(記者李俊 李亞楠)和許許多多共產黨員一樣,到河南的第一站,我們直奔蘭考。 59年過去了,這座豫東小城和一位共產黨員的名字緊緊聯系在一起。精神的力量鐫刻在天地之間,仿佛從未遠離。 “看到泡桐樹,想起焦裕祿。”同行的當地人指著路旁如巨人般挺立的泡桐樹說。 高速公路兩旁的麥田里,綠油油的麥苗生機盎然,雖已初冬,卻讓人感受到一股生長的力量。 駛出連霍高速蘭考站,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行標語——“蘭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換新天”。那是焦裕祿生前留下最后一篇文章的提綱題目。 車緩緩停下。黃河故堤的沙丘上,靜穆地坐落著焦裕祿烈士墓。 陵園里,松柏郁郁蔥蔥,泡桐等待著四月花開。高聳的紀念碑菊花環繞,陽光照耀下,漢白玉墓園泛著柔和的光輝。蘭考人帶著孩子漫步其中,既是教育,更是紀念。 我們在墓前敬獻花圈,表達對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烈士的無限思念和深深崇敬。墓園里高聳的屏壁上,鐫刻著毛澤東的題詞: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 焦裕祿臨終前曾說:“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堆上,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 焦裕祿把自己埋到沙丘上,老百姓永遠把他記在心里頭。 車穿過縣城,帶我們尋訪焦裕祿。 一個人改變一座城。如今的蘭考,到處都是他的痕跡。陵園、紀念館、主干道、干部學院等,以焦裕祿命名的都是地標,泡桐種植孕育出了家居產業和民族樂器產業,成為當地群眾致富的“綠色銀行”,新建的高鐵站蘭考南站,也比周邊車站多了許多車輛停靠。 一個人改變幾代人。相比物質遺產,更重要的是精神財富。 焦裕祿烈士紀念館的一面墻上,展示了焦裕祿臨終前一篇未完成文章的提綱,十個大字撲面而來——“精神原子彈,精神變物質!” 當地干部說:“一個地方干事情,有很多物質條件,但最重要的是精氣神!蘭考為什么有那么大變化,就是因為一代又一代講焦裕祿精神。” 我們問:“都有哪些變化?” “這十年,天翻地覆!”當地一位干部脫口而出。“我們在全國的典型多咧。” “美麗鄉村走在全國前列,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全國試點。” “我們在全國是最早脫貧的。” “綠化工作是全國典型。” “普惠金融、農村公路建設也是全國典型……” 人們笑呵呵地補充道。 六十年前河南最貧困的縣域之一,如今經濟發展駛上快車道。 暮色漸起,焦裕祿干部學院澄碧湖里的幾只水鳥在水草間悠閑地覓食,學員們卻行色匆匆,他們利用有限的時間,從全國各地來到這里接受精神滋養。 干部學院的負責同志說,建院10年來,他們已培訓全國各級黨員干部將近30萬人次。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 不是每粒種子都能長成大樹,但每一座森林都是從一粒種子開始的。 “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學院大門正對面,60年前焦裕祿親手植的一株“小麻稈”泡桐苗,如今已是華蓋如云,仨人都合抱不過來。 焦桐一甲子,創造了生命的奇跡。每天守護一樹澄碧的守樹人,傳了一代又一代。周圍的泡桐林也繁育出了二代、三代、四代。每年都有大批參觀者來到這里聆聽焦裕祿的故事。 溫暖的冬日里,肅立焦桐樹下,不禁想起新華社記者穆青當年在再訪蘭考時寫下的箴言:一個焦裕祿不幸逝世了,成千上萬個焦裕祿,必將不斷涌現,不斷成長。“我想這就是當代中國可以在全世界引以自豪的最大的特色。” |
2023-11-27
2023-11-27
2023-11-26
2023-11-26
2023-11-25
2023-11-24
2023-11-24
2023-11-24
2023-11-24
2023-11-24
2023-11-24
2023-11-24
2023-11-24
2023-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