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臺專線】(八閩千姿)閩南“張氏大宗”的見證:兩岸張廖本一家 中新社漳州12月1日電 題:閩南“張氏大宗”的見證:兩岸張廖本一家 作者 張金川 廖珍妹 “不論什么時候,兩岸同根同源、血脈相承都是不爭的事實。”臺灣張廖簡宗親總會理事長簡慶林已是第三次“登陸”尋根,“兩岸一家親,閩臺親上親”。 今年9月24日,簡慶林率臺灣張廖簡宗親總會祭祖參訪團一行30余人,來到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官陂鎮“張氏大宗”尋根謁祖。“張氏大宗”又稱“張廖祖祠”,坐東南向西北,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間。祠堂內,一塊塊牌匾、一幅幅照片,見證了“兩岸張廖本一家”的血脈親情。 “臺灣張廖氏宗親和詔安祖地張氏宗親,同屬于一脈。”走進“張氏大宗”,官陂客家源流文化研究會秘書長張傳鎮向中新社記者娓娓道來“兩岸張廖本一家”的歷史淵源,“兩岸宗親往來頻繁,感情深厚”。 源于官陂鎮的張廖姓是閩臺地區一個獨特的客家姓氏,張廖兩姓結合聯宗、遂成一脈的佳話在兩岸張廖宗親中廣為流傳。張傳鎮告訴記者,海內外張廖氏裔孫有80多萬人,其中居住在官陂的有6.7萬人左右,多為張姓,而臺灣宗親人數多達47萬人,多為廖姓。“兩岸張廖宗親均謹記‘生廖死張,故曰張廖’的祖訓。” 相傳,詔安張廖氏中的張氏正祖為張元子(1328年-1392年),祖上為隨唐朝將領陳元光入閩平亂的中原將領張伯紀。在官陂私塾教書的張元子,因緣際會入贅當地廖家做女婿,一家人和睦相處。臨終前,他遺囑兒子:“吾深受汝外祖父知遇之恩,汝當代父報德,子孫生當姓廖,以光母族;死歸姓張,以存父姓,生死不忘‘張廖’兩全。” 此后,“張廖”遂成一脈,當地民間有了“張公廖母”“活廖死張”“張骨廖皮”的說法,后裔“張廖姓”則衍派“張姓”“廖姓”。張傳鎮稱,根據祖訓要求,無論何姓,三姓均需書譜明緣由,以使三姓相通。 “我爺爺過世后,墓碑上遵循祖訓寫著張公松柱。”臺商廖興邦在漳州深根食品行業20多年,其祖上就源于詔安官陂張廖氏。接受記者采訪時,他說,臺灣也流傳下來“廖皮張骨”的故事,“兩岸姓氏文化一脈相承”。 據族譜記載,張廖氏裔孫從五世起相繼遷徙到廣東、臺灣、廣西、香港、澳門等地,以及日本、美國、加拿大和東南亞各國。公元1701年,張元子第十二代孫廖朝孔遷臺,定居云林縣二侖鄉并開枝散葉,迄今臺灣廖姓多分居于臺中西屯、云林西螺、南投、彰化、宜蘭等地。 據張傳鎮介紹,目前張廖氏宗祠約有260座,其中官陂約180座,臺灣約30座。臺灣云林縣廖氏宗祠“崇遠堂”,為臺灣三大宗祠之一。“崇遠堂”的一副長聯“崇建祠堂,詔邑山連鯤島峙;遠尋地脈,官陂水合虎溪流”,還將詔安官陂、臺灣云林縣虎溪等地名連在一起,以此寓意兩地深厚淵源。 “自1989年開始,回詔安祖地尋根謁祖的臺灣張廖氏宗親絡繹不絕。”張傳鎮說,清明節期間,很多臺灣宗親會返回官陂尋根謁祖,每年約有兩三百人次;1999年,詔安宗親也首次組團赴臺灣懇親。 “兩岸張廖宗親像走親戚一樣來往,心中惦記著彼此,老臺胞還會用客家話交流,氣氛溫馨。”每每臺灣宗親前來,張傳鎮總是陪同參觀“張氏大宗”,并作細致講解,“這既是對張廖姓氏文化的傳承,也是兩岸血脈親情的延續”。 “生廖死張,故曰張廖;不食牛犬,知恩無類;得正祠位,籃轎八臺;嗣續為女,繼絕為先;制無茍且,恐生戾氣;堂教修繕,敦親睦族;遷籍修譜,天下一家。”如今,張廖氏的“七條祖訓”在官陂代代相傳,并融入了當地小學的鄉土文化教育中。 官陂鎮副鎮長沈麗珠表示,當地政府希望通過此舉讓后輩知曉“兩岸張廖本一家”的淵源,以更好地慎終追遠,將張廖姓氏文化及其精神內涵一代代傳承下去。(完) |
2023-12-01
2023-12-01
2023-12-01
2023-12-01
2023-12-01
2023-12-01
2023-12-01
2023-12-01
2023-12-01
2023-12-01
2023-12-01
2023-12-01
2023-12-01
2023-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