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行業監管行政法規審議通過—— 非銀行支付機構要堅守小額便民 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督管理條例》。會議指出,非銀行支付行業發展對于活躍交易、繁榮市場有著重要作用,為助力實體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作出了積極貢獻。要引導支付機構牢固樹立“支付為民”理念,堅守小額、便民宗旨,專注主業、提升服務,更好滿足用戶支付結算需求。 專家普遍認為,作為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管的第一部行政法規,《條例》將有助于加強和提升對非銀行支付機構的監管,推動非銀行支付市場規范經營、防范風險,實現穩健發展。 近年來,非銀行支付機構快速發展。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發布的支付清算行業總量指標顯示,2022年全年非銀行支付機構移動支付業務規模為10046.84億筆,交易總量為348.06萬億元。 “經過數十年發展,我國形成了廣泛覆蓋、安全高效的支付清算體系,4000多家商業銀行、187家非銀行支付機構有效滿足了經營主體和消費者的支付需求。我國個人銀行賬戶擁有率已超過95%,高于中高收入經濟體平均水平,移動支付普及率達到86%,居全球第一。”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張青松此前表示。 “隨著支付市場不斷發展,支付產業已經成為金融、商業雙重基礎設施,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市場亟需適應目前行業發展的監管條例出臺。”博通咨詢首席分析師王蓬博指出。 業內人士表示,《條例》有利于促進行業良性競爭和規范健康發展。“在快速發展過程中,非銀行支付行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部分機構違規經營、泄露用戶信息、挪用備付金等事件時有發生。這些違法違規行為擾亂了金融秩序,侵害了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 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要以實施《條例》為契機,強化全鏈條、全周期監管,嚴把支付機構準入關,防范業務異化、資金挪用、數據泄露等風險,嚴防利用支付平臺從事非法集資、電信網絡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 董希淼認為,我國非銀行支付市場發展有多個顯著特征:一是用戶群體廣泛,交易規模龐大;二是業務跨界擴張,部分大型支付機構建立起覆蓋線上與線下、金融與非金融的生態體系;三是支付服務下沉,普惠屬性更為突出。因此,制定行政法規,加強對非銀行支付機構的規范與引導,十分重要且緊迫。 王蓬博認為,有兩方面信息值得關注:一方面,會議指出要“堅守小額、便民宗旨”,這意味著未來非銀行支付機構最適用的場景仍是小額高頻的便民支付;另一方面,會議指出要“嚴把支付機構準入關”,這也意味著支付牌照的價值將進一步提升。(記者 馬春陽) |
2023-12-04
2023-12-04
2023-12-04
2023-12-04
2023-12-04
2023-12-04
2023-12-04
2023-12-04
2023-12-04
2023-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