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延吉12月6日電 近年來,受市場化浪潮沖擊,地方文藝團體正面臨著觀眾下降與演出機會萎縮的“雙重壓力”。與此同時,隨著媒介形態的變遷,文藝形態也經歷著的變革。 直播等新興媒介對地方文藝團體產生哪些影響?又對藝術創作提出哪些新的要求? 12月1日,北京大學中文系、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在延邊歌舞團舉辦了“直播助力地方文藝院團創新性發展研討會”。會上,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邱運華表示,直播改變了文藝形態,推動了文藝創作的“雙創”——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邱運華認為,地方文藝團體需要借力于直播等新興媒介,才能乘著新時代的浪潮向好發展。 以成立于1946年的延邊歌舞團為例,邱運華稱,該歌舞團曾是聞名于全國的少數民族歌舞團。因地處邊陲,延邊歌舞團的演出主要集中在當地。近年來,受市場化浪潮沖擊,觀眾與演出機會萎縮。 2022年,延邊歌舞團開始嘗試直播、線上經營,將朝鮮族歌舞樂器通過直播間傳出去。從去年6月開始直播以來,院團的單場直播觀眾最高達到了100萬人次。嘗試直播后,延邊歌舞團也開始被全國各地方院團開始更加關注、熟知、上門“取經”。 這樣做的好處顯而易見。邱運華表示,傳統文藝團體通過直播等形式進行線上展演,實現了創造性轉化。“原有的形式、內容通過直播被賦予其新的和表達方式。這樣的轉化可以使得文藝作品更具個性和獨特性,更好地適應時代的需求和觀眾的審美趣味。”對地方文藝院團來說,直播展演既夯實了群眾性市場性的基礎,又使文化傳承擺脫了傳統的制約,同時還走出了體制性依賴,為文化事業的社會承認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邱運華同時指出,在直播時代,文藝創作團體也需要在實踐中尋找創新性發展的路徑。“文藝創作需要引入新的元素、思想和表達方式,尋找新的表現手法、主題、題材,文藝作品的精神、趣味和風尚,都要有時代的內涵。” “傳統文藝團體應抓住機遇,將演出呈現在直播平臺上,以此擺脫收入的困境,重新煥發活力。”邱運華稱。(完) |
2023-12-06
2023-12-06
2023-12-06
2023-12-06
2023-12-06
2023-12-06
2023-12-06
2023-12-06
2023-12-06
2023-12-06
2023-12-06
2023-12-06
2023-12-06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