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州1月18日電(記者徐弘毅)體重僅600克,身體只有成人手掌大小……數月前,一個胎齡僅23周的超早產兒在廣州的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出生,是該院新生兒胎齡的最小紀錄。 今年1月初,這名女嬰在家人的陪伴下順利出院。幾個月下來,女嬰的父母也從剛開始只能講西班牙語,每次都要借助翻譯軟件或翻譯人員與醫療團隊溝通,到如今已經能用簡單的中文對醫護人員表達感謝。 2023年8月24日,一位懷孕23周的31歲哥倫比亞籍女子因腹痛、發燒來到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急診科就診。經檢查,她存在胎膜早破、宮內感染嚴重、宮縮頻繁等情況,必須緊急分娩。 醫生事后了解到,該女子當時正在中國旅游,在孕期她仍保持運動習慣。8月19日,她在爬山后突然出現胎膜早破、羊水流出的情況。由于缺乏經驗,這并沒有引起她的重視,直到5天后癥狀嚴重才前往醫院。 接診后,醫院新生兒科迅速組織團隊,不到2小時,即幫助該女子成功產下一個女嬰。剛出生的女嬰體重僅600克,身體只有成人手掌大小,全身皮膚呈膠凍樣,自主呼吸微弱,生命垂危。醫護團隊立即啟動新生兒復蘇流程,隨后轉至新生兒重癥監護室(NICU)進一步治療。 該院新生兒科NICU副主任歐陽穎說,正常足月新生兒胎齡為40周左右,胎齡小于24周的早產兒被稱為“生存極限超早產兒”,這類早產兒發育極度不成熟,救治難度極大,存活率低。 “該女嬰胎齡僅23周,是目前在我們醫院出生胎齡最小的寶寶,而且宮內感染極其嚴重,后續搶救難度大、時間長。”歐陽穎說。 出生后,女嬰分別出現呼吸困難,急性心衰、腎衰,胃腸發炎,還罹患致盲性的早產兒視網膜病(ROP)。在多學科協作下,醫護團隊為女嬰制定了個體化治療方案,幫助她一一渡過難關。 經過138天的積極救治,女嬰在糾正胎齡42周時,體重已增至3.2千克,身長48厘米,體格已追趕上足月出生的嬰兒,并且沒有超早產兒常見的神經系統和呼吸系統后遺癥。曾經垂危孱弱的嬰兒在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下,如今已恢復成活潑健康的“小天使”。另一邊,產婦經過治療身體也早已康復。 歐陽穎介紹,除了這次救治的女嬰,2023年還有190多例早產兒在該院新生兒科得到救治。“我們將繼續保持專業與熱忱,為更多新生兒保駕護航。” |
2024-01-19
2024-01-19
2024-01-19
2024-01-18
2024-01-18
2024-01-18
2024-01-18
2024-01-18
2024-01-18
2024-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