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21日電(張奧林)最近一周,中東多地同時交火,地區局勢急速升級,引發國際社會擔憂。 美英聯軍和胡塞武裝互射導彈、伊朗向周邊多國境內目標發動空襲、巴基斯坦對伊朗發動報復性空襲……與此同時,巴以沖突尚未平息,以色列與黎巴嫩真主黨之間的沖突加劇。 “巴以沖突已將中東變成‘火藥桶’,隨時可能爆炸或失控。”如今看來,伊朗外長阿卜杜拉希揚2023年10月的這句話,“一語成讖”。 一周內六次打擊胡塞武裝 美國意圖何在? 當地時間1月19日,美國政府表示,美軍當天對胡塞武裝發動了新一輪襲擊,摧毀了胡塞武裝在也門境內的三個反艦導彈發射器。 這已經是美英聯軍1月12日對胡塞武裝發起打擊以來,一周內的第六次襲擊。 行動開始后,美軍還動用了“艾森豪威爾”號航母,多架F-18“大黃蜂”艦載機從也門附近海域起飛,對包括也門首都薩納、荷臺達港在內的多個地區進行了轟炸。 胡塞武裝方面也不示弱,持續向亞丁灣也門海岸附近的船只發動攻擊,并在1月15日和17日,用導彈分別擊中了一艘美國貨船和一艘希臘貨船。 特別是在1月14日,直接向在紅海中游弋的美海軍阿利伯克級驅逐艦“拉布恩”號發射了一枚反艦導彈。雖然這枚導彈被美軍戰機擊落,但這也是胡塞武裝方面首次直接對美軍“叫板”。 有媒體分析稱,美軍持續一周的攻擊“雷聲大雨點小”,似乎并未傷及胡塞武裝的要害。 當地時間1月18日,在被問及截至目前的空襲是否對阻止胡塞武裝在紅海的行動起作用時,美國總統拜登直言“還沒有”,不過他明確表示,軍事打擊胡塞武裝的行動將繼續。 除了軍事上的動作,美國還在1月17日將也門胡塞武裝重新列入“特別指定的全球恐怖分子”名單。這意味著,胡塞武裝的資金和武器來源,將受到美方制裁。 由于紅海地處航運要道,牽一發而動全身,局勢走向引發全球關注。路透社在分析中指出,拜登針對也門逐漸明朗化的戰略顯示,其意在削弱胡塞武裝,但不會試圖擊敗該組織、也不會與胡塞武裝主要支持者伊朗直接起沖突,這也增加了沖突時間拉長的風險。 伊朗“多方向出手”空襲 緊張局勢進能否及時降溫? 亞丁灣方向炮火連天,波斯灣以北也不平靜。 當地時間1月16日凌晨,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突然對伊拉克、敘利亞和巴基斯坦境內的多個反伊朗恐怖組織和間諜機構發射彈道導彈。 ·在伊拉克境內,導彈摧毀了一處以色列情報和特勤局(摩薩德)的機構,并打死4名隸屬于摩薩德的高官; ·在對敘利亞方面,導彈打掉多名極端組織高級指揮官; ·在巴基斯坦,伊朗動用的導彈和無人機摧毀了恐怖組織“正義軍”在巴境內的2個重要據點。 有分析稱,伊朗此次突然“多方向出手”,主要是因為日前遭到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爆炸襲擊,同時也與伊朗在巴以沖突中支持反以武裝有關。 但伊朗此舉引發相關國家強烈不滿。伊拉克譴責伊朗的襲擊是對伊拉克主權的“公然侵犯”,并召回駐伊朗大使;巴基斯坦不僅召回了駐伊朗大使,還在18日宣布對伊朗境內的“恐怖分子”實施了精確軍事打擊,造成7人死亡,死者均不是伊朗公民。 事態急劇升級,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18日發表聲明,敦促伊朗和巴基斯坦保持最大限度克制,避免緊張局勢進一步升級。 不過事態很快出現了轉機。當地時間19日,巴基斯坦外長與伊朗外長通電話,一致同意緩和近期局勢,巴基斯坦方面還邀請伊朗外長訪問巴首都伊斯蘭堡。 巴以沖突仍未平息 危機外溢風險持續加大 對于紅海危機升級和伊朗發動空襲,分析人士稱,中東域內局勢日漸緊張的背后,也反映出巴以沖突外溢效應正持續擴散。 根據加沙地帶衛生部門最新數據,自2023年10月7日沖突爆發以來,以色列軍方在加沙地帶的軍事行動已造成超2.4萬人死亡、超6萬人受傷,大量平民無家可歸。 但以色列目前仍未打算收手,當地時間1月18日晚,以總理內塔尼亞胡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針對哈馬斯的軍事行動“將在各條戰線上繼續進行,直到以方設定的所有目標都實現為止”。 加沙方向硝煙彌漫,黎以邊界上的零星沖突也大有進一步升級的趨勢。 2024年1月以來,以色列已打死了多名黎巴嫩真主黨的高級指揮官,而真主黨方面也不斷向以色列方向大規模發射火箭彈。 “這將是一場漫長的戰斗,一場需要耐心的消耗戰”,針對和以色列的沖突,黎巴嫩媒體《東方今日報》援引真主黨內部人士的話如是說。 分析人士認為,中東三地同時爆發交火事件,對地區走勢以及全球國際關系的發展蒙上了陰影,沖突升級只會對國際和平帶來更大威脅。目前相關方需冷靜應對,通過對話來實現停火止戰,這是當前最為迫切的任務。國際社會也應扮演推動對話、協調解決方案的角色,以確保中東地區走向穩定與和平。(完) |
2024-01-22
2024-01-22
2024-01-22
2024-01-22
2024-01-22
2024-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