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敘利亞阿勒頗2月1日電通訊|破碎中的等待——回訪土敘大地震敘利亞災區阿勒頗 新華社記者冀澤 程帥朋 大地震過去將近一年,未修復的道道裂痕還留在敘利亞阿勒頗居民葉海亞·馬賈瓦茲的家中。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南部靠近敘利亞邊境地區發生7.7級強烈地震,在土造成逾5萬人喪生,在敘造成數千人死亡。 如今又逢敘利亞一年中最凜冽時節,記者再次來到敘境內受災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飽經戰火與風霜的阿勒頗。 馬賈瓦茲的家中,一面外墻被震塌。他花了7個月,靠借來的錢,用幾塊大石頭砌住外墻缺口。 “很害怕,但還要回來住,我們別無選擇。”馬賈瓦茲告訴記者,他們樓房隔壁的現狀時常讓他感到揮之不去的悲傷,每次眺望總會想起曾與鄰居們共度的時光。 他家樓房的隔壁原為一棟公寓樓,如今只剩被污水浸灌的深坑,有近半個足球場大小。去年地震發生時,整棟建筑頃刻坍塌,至少40多人被埋其中,最終只有兩人獲救。 50歲的葉海亞·卡克赫是幸存者之一。他在廢墟中苦撐約40個小時后獲救。在醫院蘇醒后,他得到另一條“毀滅性”的消息:他的雙腿失去了活動能力。 卡克赫未婚,一直在阿勒頗大學教授雕塑藝術。年輕時,他喜歡跨國騎行,為敘利亞乃至地區和世界和平奔走。如今他只能靠雙拐支撐后半生,還曾一度失去語言能力,這令他難以接受。 地震后,他暫住在大學一間不足5平米的辦公室。由書柜作隔斷,前邊是工作室,后邊擺一張單人床,旁邊停放他摯愛的山地車,寫有“和平旅行者”的挎包還掛在車上。 感受到地震第一波沖擊時,卡克赫當時并沒有選擇立即逃出家門。他坦言,舍不得離開自己從戰火中拯救出的家。 阿勒頗曾是敘利亞最大城市和經濟中心。2011年敘內戰爆發,這里很快成為沖突各方激烈爭奪的戰場。與此同時,美國及其西方盟友為支持反對派推翻敘政府,對敘實施嚴厲制裁和經濟封鎖。 卡克赫的家就位于當時沖突的一線區域。盡管歷時4年半的阿勒頗戰事已于2016年平息,但多年嚴厲制裁之下,城市重建進程蹣跚,阿勒頗街頭仍滿目瘡痍。面對大量殘破的建筑,附近居民為記者指出哪些是戰亂所致,哪些是地震導致。 負責阿勒頗震后重建工作的地方官員阿卜杜勒-卡德爾·杜阿利比介紹說,目前重點是修復受損房屋和新建安置房。首批安置房可容納120戶家庭,計劃今年3月交付,但另外300多套只完成不到10%。 “工程推進最大的障礙是美國的制裁,大量建筑設備、材料無法進口。”負責安置房項目的薩利姆·哈貝卜說,殘酷的制裁還讓敘貨幣快速貶值、物價飛漲,僅鋼筋的價格從去年開工到現在已翻了一番。 在采訪中,馬賈瓦茲一直局促地搓著沾滿黑色涂料的雙手。作為裝修工,他每月賺到的薪水僅相當于約130元人民幣,卻要養活全家6口人。 “如果說地震是生活中的一道傷疤,那制裁下的饑餓是持續的裂痕。”他感嘆道。 馬賈瓦茲在重砌家中墻體時特意留了兩扇窗,冬日暖陽正好照進房間。春天到來時,這片破碎的大地將生發出新枝丫,他等待著。 |
2024-02-01
2024-02-01
2024-02-01
2024-02-01
2024-02-01
2024-02-01
2024-02-01
2024-02-01
2024-02-01
2024-02-01
2024-02-01
2024-02-01
2024-02-01
2024-02-01
2024-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