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2月7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可持續性研究論文,研究人員開展的一項建模研究顯示,到2050年,全世界三分之一的次盆地預計將嚴重缺乏清潔水源,或使額外30億人受到影響。 論文作者稱,東亞南部、歐洲中部、北美和非洲的許多次盆地由于氮污染水平很高,預計會成為水資源短缺的熱點地區。因此,亟需在未來水管理政策中解決水質量問題。 該論文介紹,氣候變化會影響水資源供應,而城鎮化和農業令用水需求上升、水污染加重,限制了用水安全。河流盆地有時會細分成名為次盆地的小構造單元,是飲用水的一個主要來源,但同時也是大規模城市和經濟活動的發生地。這些活動可能會通過污水管道污染當地水道。河流周圍的農業等土地利用也會成為非點源污染源,這些污染會從四面八方同時出現,控制難度更大。 論文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荷蘭瓦赫寧根大學Mengru Wang和同事及合作者分析全球河流盆地發現,在考慮水質的情況下,氮污染會極大增加出現缺水的河流盆地系統數量。研究表明,將來的全球氮污染或導致缺水的次盆地數量為現在的三倍。已有2517個次盆地的水源被認為水量和水質缺乏,而2010年只有984個次盆地存在水量缺乏。他們預計,到2050年,將有3061個次盆地面臨水量-水質缺乏的風險,影響額外30億人的水資源。 論文作者總結強調,決策者在對今后水資源的評估中一定要考慮水質,雖然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6(SDG6)“清潔飲水和衛生設施”的目標包含了清潔飲水,但與SDG2“零饑餓”有關的許多圍繞農業的污染控制措施,可能對水污染和這些水源保護有協同作用。(完) |
2024-02-07
2024-02-07
2024-02-07
2024-02-07
2024-02-07
2024-02-07
2024-02-07
2024-02-07
2024-02-07
2024-02-07
2024-02-07
2024-02-07
2024-02-07
2024-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