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木椅、一只花幾、幾張屏風,四周點綴著芭蕉、翠竹和楓葉荻花。臺灣知名古琴演奏家李孔元的一曲《春曉吟》音落,王心心一身素衣,一支素簪將長發挽作發髻,吹著洞簫,從屏風后緩緩走出。隨著她的登臺,舞臺場景如同一幅典雅的仕女圖在觀眾面前徐徐展開(上圖)。 17日,《王心心作場——琵琶行》專場演出在福建大劇院舉行。王心心現場演繹了《靜夜思》《輕輕行》等南音曲,讓觀眾潛行于古音里的韶光迭影,在南管曲詩的繽紛流韻中沉醉。 王心心是泉州人,四歲便開始學習南音,精通各項樂器,善譜南音大曲,尤以歌唱著名。1992年,王心心移居臺灣,在臺北漢唐樂府南管古樂團擔任首席樂師和音樂總監,創作了一系列家喻戶曉的作品。2003年,王心心創辦了自己的心心南管樂坊,力求突破傳統,給南音注入新的生命力。在南音吟唱與中國古典詩詞文學的結合創作上,王心心的作品獨樹一幟,創作有《葬花吟》《聲聲慢》等一系列經典。她的《昭君出塞》更是在視覺上極大地豐富了南音的舞臺表現力。而隨著林懷民、蔣勛等臺灣文化大家的參與,讓心心南管樂坊創作的作品,不論是舞美造型還是表演方式都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此次王心心帶來的《琵琶行》便是她和臺灣云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合作的作品。在這部作品中,王心心運用了多種繁復的琵琶技巧,且不一唱到底,而是創新性地運用唱念結合的方式,有些字句還反復吟詠,以此構架繁復微妙的情感變化。在演出形式上,王心心打破了傳統南音四個樂器一起從頭演奏到尾的傳統,改由她一人獨奏琵琶。唱到“曲終收撥當心畫”時,她跳脫傳統的琵琶技巧處理,同時撥響四根弦,以此達到“四弦一聲如裂帛”的效果。沒有舞蹈經驗的王心心曾對自己的舞臺肢體動作信心不足。林懷民告訴她:“不用跳舞,但你的出場、落座、彈撥琵琶,一舉手一投足都是舞蹈。”這次演出,王心心在臺上懷抱琵琶,慢慢坐定,起手撥弦的那一刻,便讓人不由得想起陳逸飛的名作《潯陽遺韻》。 南音被譽為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在王心心看來,唱南音就像寫書法,可用粗筆也可以用細筆,只要骨架還在,就可以大膽創新,用自己對美的理解去創作和表達。這樣不斷突破,南音才能被更多人接受和喜愛。近年來,王心心致力于南音與當代藝術跨領域的合作。心心南管樂坊先后與法國歌劇、西洋交響樂團等諸多海外團隊合作,獲得廣泛稱贊,碰撞出耀眼的藝術火花。 2023年,王心心回到她思念的故鄉泉州,心心南管樂坊泉州工作室也隨之落地。“我想從故鄉汲取傳統藝術的養分,同時,也希望把這些年的一些經驗和心得帶回家鄉,和大家交流互鑒。”王心心說,“南音是一種古老的、殿堂級的雅樂,也是許多閩南人的童謠和搖籃曲。在新時代,如何給它注入新的活力,把它帶到世界的舞臺,是我這些年一直努力的方向。”(本報記者 陳夢婕/文 林熙/圖) |
2024-05-24
2024-05-24
2024-05-24
2024-05-24
2024-05-24
2024-05-24
2024-05-24
2024-05-24
2024-05-24
2024-05-24
2024-05-24
2024-05-24
2024-05-24
2024-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