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黃慶剛 初夏時節,霧鎖群山。眼下正是廣西桂林多雨的時節。記者日前從桂林市區出發,驅車近2個小時,繞過層巒疊嶂、郁郁蔥蔥的山丘,最終來到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鎮大寨村。 時值中午,走進大寨村,可以看到層層梯田環抱于山間,綠意掩映的山坡上,一座座富有民族特色的吊腳樓錯落分布。一條條石板小路上,不時有國內外的游客穿過。 “村里生態很美、空氣清新、干凈整潔,在這里我不僅能貼近自然,還能感受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村里的民宿和餐飲店也很有特色。”來自阿根廷的游客尼古拉斯說,他們此前游覽了香港、上海,在桂林這里看到了不一樣的田園風光。 穿梭在村落里,記者不時看到一撥撥游客打卡拍照,不少村民身穿瑤族服飾在家門口采摘茶葉。在一家商品雜貨店內,60多歲的村民潘志榮身穿紅瑤服飾,盤起頭發戴上頭巾,一邊篩選新鮮茶葉,一邊和游客介紹村里的情況。“現在村里逐漸步入旅游旺季,我們的生意也越來越火爆。”潘志榮說。 因為大山的阻隔,大寨村一度是貧困的代名詞。經過多年的旅游開發,大寨村憑借壯美的梯田景觀和豐富的紅瑤文化,過上了“扛著犁耙種田地、唱著山歌搞旅游”的新生活,2022年入選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最佳旅游鄉村”。 回憶起近年來的發展,大寨村黨支部書記余瓊通說:“以前靠山吃山,窮得叮當響。現在靠山吃山,村民走上致富路。”慕名而來的游客越來越多,不少村民看到商機,外出務工的青年返鄉創業,村里的民宿和餐飲業迅速發展。 2018年返鄉創業的潘德雄開辦了一家民宿,目前建有10間客房。“旅游生意紅紅火火,能陪伴家人,收入也不比外出打工少。現在回村生活不是被迫選擇,而是主動融入。”潘德雄說,除民宿外,他還在村里經營了咖啡奶茶店和餐館。 “村里游客來自全球各地,他們很喜歡咖啡奶茶店。如今這里也成為游客交流的平臺。我正在提升自己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爭取向外國友人講好我們村的故事和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潘德雄說,為了豐富游客晚上的娛樂活動,他正在建設露營場地,為游客提供全天候旅游服務。 大寨村黨支部副書記潘李高說,2023年大寨村接待國內外游客70.8萬人次,直接帶動村集體經濟收入725萬元。目前,全村有大小餐館、農家樂、民宿等近250家。 隨著旅游業發展,大寨村村民越來越意識到保護和傳承瑤族文化的重要意義。每年農歷六月初六“曬衣節”期間,不少村民會展示織布藝術和瑤族服飾。“現在不少年輕人重拾傳統技藝,瑤族文化在旅游發展中煥發新的生機。”余瓊通說,村民不定期組織瑤族民俗展演活動,村里還計劃打造一條以民族文化為主題的網紅夜市街。 |
2024-05-31
2024-05-31
2024-05-31
2024-05-31
2024-05-31
2024-05-31
2024-05-31
2024-05-31
2024-05-31
2024-05-31
2024-05-31
2024-05-31
2024-05-31
2024-05-31
2024-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