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值畢業季。近日,多所高校要求畢業生結合成長經歷撰寫德育論文,并進行答辯。于是,關于“德育答辯”和“德育論文”的討論又一次被大家關注。 這也引發了北京某高校學生李蔚的思考:“我們都知道德育特別重要,但它其實更看重的是學生日常的行為規范,德育答辯會不會出現走過場等問題?” 不只李蔚,很多網友也提出了這樣的疑問。撰寫德育論文、進行德育答辯,近年來已成為一些高校考核畢業生的重要方式。那么,這樣的考核收效如何?德育成效,究竟該怎樣考核? 旨在激發學生的“自我道德反思與評價” 何為德育答辯? “作為一種自我道德反思與評價,德育答辯是本科生按照規定方式,對大學期間接受的思想政治、道德與法治、心理健康等教育的效果進行系統總結,以德育論文形式展示個人在校德育狀況,并通過答辯會向同學和教師展示并接受建議的一種德育方式。”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胡金木這樣理解。 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吳建偉看來,在青少年這一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我國高等教育邁入普及化的當下,對畢業生進行包括德育在內的多維度評價,是對畢業生成長成才效果的全面考核,也是對高校回答“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效果的檢驗。 事實上,關于高校德育答辯的實踐探索已持續多年。記者了解到,北京理工大學從2003年便開始啟動畢業生德育答辯,要求每名畢業生結合自己的大學經歷撰寫德育論文,以回顧大學四年的學習生活、人生感悟、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2022年,江西師范大學在當年畢業生綜合素質考評和獎學金等評定工作中,將畢業生德育答辯成績納入其中。 “撰寫德育論文、實施德育答辯,不僅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創新路徑,還能引導教育者全體參與,全方位評估學生在大學期間的思想品德與行為等綜合素質,從而推動高校德育工作向規范化、制度化、具體化發展。”廣州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李晶補充道。 “德育答辯不僅建立了道德教育的閉環系統,還極大增強了德育工作的全程性與連貫性。”胡金木認為,“自踏入校園的那一刻起,學生們便開始思考個人發展方向,逐步明確目標、規劃未來。通過積極參與道德課程與各類活動,他們不斷調整發展規劃,實現自我成長。而在畢業之際,以德育論文和答辯形式進行自我反思,充分展示自身道德發展情況與未來努力方向,并進行師生評價,是大學生進行階段性自我檢視、更加順利地走向社會的重要一環。” 胡金木認為,德育答辯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我成長的全新平臺。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能更清晰地認識自己的理想與信念、夢想與目標、責任與擔當,還能深刻銘記師恩及同窗之誼。“這些都將成為他們未來人生路上的寶貴財富。” 不宜過度強調德育答辯的“考核”性質 在很多師生看來,德育答辯對于學生成長成才具有積極作用,但在具體教育實踐中,又可能面臨一些現實問題。 “一定要防止簡單化淺表化,忽視德育答辯的深層意義,演變為‘形式主義’‘走過場’。”胡金木表示,這種態度將導致一些消極現象,如學生缺乏內心認同和積極性,以敷衍了事的心態應付答辯等。 “如果師生對德育論文、德育答辯的價值存疑,認為耽誤了日常學習、專業答辯的時間,那么便會產生負面效應。”李晶說,“目前來看,高校德育答辯的評定標準普遍較為模糊,很難與專業論文答辯的客觀標準對標,也致使這一制度的影響力和輻射面受限。” 吳建偉進一步解釋道,德育評價是衡量學生德育素質的重要依據,但它與常見的智育評價存在顯著差異。“智育評價容易量化,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評價方式和規范流程,而德育評價則很難以量化指標度量。” “與畢業論文不同的是,德育論文及答辯未必能準確全面地反映學生的思想品德情況。如果這個問題處理不好,德育評價就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吳建偉坦陳,“答辯結果如何呈現,是一個難點。如若還是簡單打分,根據德育答辯情況,在成績上把畢業生分為若干等級,很難保證精準度,甚至可能讓部分學生心生抵觸。” “畢業生德育答辯應該由誰評價,才能確保考核的全面性和公正性?這是一個值得深入考量的問題。”吳建偉認為,高校德育評價不僅需要學校全員、全程、全方位投入,也需要黨、團、學工等各部門以及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協同參與。 “答辯結果是德育評價的重要參考,但絕不能過度強調它的‘考核’性質,以免違背其促進學生自我反思和成長的初衷。”李晶一再強調。 德育須全方位支持、全過程貫通 德育答辯該如何開展,才有利于見實效? “德育答辯的核心是學生,因此,應緊緊圍繞他們的成長經歷展開,深入關注其真實生活與現實困惑。”胡金木認為,教師當鼓勵學生“講好自己”,確保內容真實反映個人的成長歷程和思想道德狀況。通過“談自己的心聲”“說身邊的具體事例”等,引導學生展現真實的自我,從而循序漸進激發他們的成長意識,促進自我認知和自我提升。 在吳建偉看來,考核什么、誰來考核、怎樣考核,三個方面緊密相關,須有科學的整體方案。“德育考核不應建立在一篇論文之上,而應以畢業生在校期間的德育表現為根據,對畢業生成績、成長整體表現進行過程性評價。” “讓德育參與主體以及畢業生代表共同參與德育答辯,有助于提高答辯的權威性、說服力,為答辯學生營造公平公正的考核環境。”吳建偉強調,考核結果要以正面描述性評價為主,這不僅符合青年人成長規律,也有利于激勵學生不斷提高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 胡金木也提及了這一問題。他指出,教師不僅應從“評判者”轉變為“傾聽者”,更要善于啟發學生進行思考,在深度交流與對話中引導學生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 李晶介紹:“學校相關部門應充分調動各學院及輔導員、班主任、專任教師和學生的參與熱情。目前有高校構建的‘四重導師制度’就值得推廣:輔導員為專職德育導師,班主任或專任教師為兼職德育導師,思想政治教師為德育專業導師,部分行政領導為德育輔助導師。” “貴在全方位支持,重在全過程貫通,成在全員參與。”李晶表示,高校需加強對德育答辯的重視程度,全面支持德育評價體系構建。“德育答辯不應是一次終結性評價,更應融入大學教育全過程。例如,在大學一年級就開始思考德育論文選題,大二大三進行德育論文開題,畢業時進行答辯,使之貫穿于日常德育和畢業德育全過程。”(記者 晉浩天 通訊員 李嬙) |
2024-07-01
2024-07-01
2024-07-01
2024-07-01
2024-07-01
2024-07-01
2024-07-01
2024-07-01
2024-07-01
2024-07-01
2024-07-01
2024-07-01
2024-07-01
2024-07-01
2024-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