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昌7月10日電 題:從“荒野泥灘”到“科研綠洲”——中國科學院贛江創新研究院引才記 新華社記者 賴星 有的放棄海外高薪回到國內,有的從一線城市奔向革命老區……他們選擇了一條更具挑戰的道路。 贛江畔的中國科學院贛江創新研究院,就是這群科研工作者奔赴的目的地。2020年10月,中國科學院直屬的這所科研機構在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掛牌成立,填補了江西省無國家級大院大所的空白。 “從最初只有12人,發展到今天800余人的科研隊伍,不過短短4年時光。”贛江創新院黨委書記齊濤用“邊建設、邊招人、邊科研、邊產出”概括這段從無到有的歷程。 4年多前,包括齊濤在內的贛江創新院籌建團隊12人首次來到贛縣區時,辦公樓尚未完工,周圍皆是荒野泥灘。 沒有辦公場所,團隊就借樓辦公;科研設備剛采購到位,就加班加點安裝調試……在贛江創新院組建之初,中國科學院與江西省人民政府攜手,克服重重困難,將這片“泥灘之地”建成“科研綠洲”。 相比基礎設施、科研硬件的建設與更新,他們還面臨一項更為艱巨的挑戰:新建的贛江創新院名氣不如老牌大院大所,其所在的贛州相比許多大城市,也無區位優勢,拿什么吸引高層次科研人才? “如果其他單位引才要三顧茅廬,我們至少是‘七顧’?!饼R濤用“渴望”一詞形容對人才的迫切需求。贛江創新院專門成立“引才專班”,推出為五類不同層次人才提供60萬元至150萬元不等的安家費、最少不低于800萬元的科研啟動經費等系列惠才政策,集中全院優質資源,招徠那些胸懷家國、勇于奉獻的頂尖科研英才,旨在構筑一座匯聚智慧與情懷的科研高地。 曾入選2023年度斯坦福大學“全球前2%科學家榜單”的邱洪燈正是被贛江創新院的這番誠意打動,下定決心從生活工作了20年的蘭州來到贛州,投身于關鍵礦產資源的科研創新。 誠意不是“畫大餅”,是“求賢若渴”,也是“真金白銀”地投入。近兩年,贛江創新院每年拿出相當于全院運行經費40%的資金作為引才基金,保障科研人才能獲得必要的科研經費和資源支持。中國科學院也持續投入優質科研資源,支持贛江創新院打造頂尖科研平臺,筑巢引鳳。 對于許多科研人員來說,贛江創新院不僅是科研機構,更是實現人生價值的舞臺。 “在這里,我們個人的職業生涯和國家重大需求緊密相連?!眱赡甓嗲埃嗄昕蒲泄ぷ髡吲砹⑸降弥M江創新院急需儲氫和催化領域的科研人才時,毅然放棄海外高校的職位,從新西蘭回到國內搭建起研發平臺,攻堅相關領域的難題。 為了讓人才心甘情愿地留在這片紅土地發展,江西省以及贛州市、贛縣區從住房、就醫、子女入學、配偶工作安置等方面,提供了全方位保障。 研究員蘭昊4年前只身從北京來到贛州工作,最近他下定決心,將工作關系從北京的研究所轉入贛江創新院,“最理想的情況是能說服家人一起來贛州定居”。此前,他已有許多同事攜家帶口“南下”。他們的選擇,不僅是對贛江創新院科研環境的認可,也是對未來在這里實現人生價值的期待。 農用轉光膜技術推廣應用,直接促進農業增收;大型海上風力發電機完成樣機研制工作……4年來,贛江創新院聚焦關鍵礦產資源科技創新,解決了關鍵工藝與產業化應用研究等多個技術難題,一系列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加強基礎研究,搶占科技制高點,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助力區域協調發展,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的人才?!饼R濤認為,只要堅持弘揚和傳承科學家精神,構建起堅實的發展平臺與和諧的創新生態,就完全有能力吸引并匯聚高水平人才。 |
2024-07-10
2024-07-10
2024-07-10
2024-07-10
2024-07-10
2024-07-10
2024-07-10
2024-07-10
2024-07-10
2024-07-10
2024-07-10
2024-07-10
2024-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