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生活、智能設備給我們帶來便捷的同時,也為眼健康埋下隱患。為營造愛眼護眼的良好氛圍,人民網日前舉行了“2024國民視覺健康科普公益行動”,聚焦全年齡段眼健康,分享最新研究成果、臨床經驗和政策實踐,普及科學有效的近視防控策略和方法。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眼科學與視覺科學系主任孫興懷介紹,人類接收的信息80%以上通過視覺獲取,眼健康影響的不光是眼睛,可能波及全身。視力不好,心情受影響,免疫力會下降,感染性疾病就來了;視力不好,容易摔跤發生意外損傷,擔心受傷就少活動,于是代謝疾病就增加……世衛組織曾經做過涵蓋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調研,發現人最怕的是死亡,其次就是失明。所以眼健康是在生命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影響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 眼健康易導致多種身心問題,反之亦然,很多眼科疾病也由其他疾病導致,比如相當一部分葡萄膜炎是全身疾病在眼部的表現。從眼科的發展看,跟神經內外科相關性很大;從解剖結構來看,眼科和耳鼻喉科、口腔科也密切相關;更不要說大家都知道的糖尿病對眼健康的影響。 隨著社會的發展,各個學科越分越細,眼科領域也分了十幾個亞專科。解放軍總院眼科醫學部主任李朝輝認為,越分越細與科學治病的精準發展一致,但跟“人是一個整體”背道而馳。他向記者介紹,中醫講究整體,其實西醫也在研究整體,現在已經開設了很多MDT(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門診。眼科大夫如果孤立到“只會看眼眶,眼球都不懂”的一些亞專業上,跟宏觀脫離,肯定沒有未來。 無獨有偶,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眼視光學組副組長楊智寬也說道:“去年有幸找到了做腦研究的科學家交流,建議對弱視的研究進一步擴展,不能總關注眼睛,還要關注皮層甚至上丘腦等等。” 說起眼健康,最引人關注的就是兒童視力問題和成人干眼癥。記者在此次科普公益活動中獲知,盡管兒童近視防控這兩年數據已向利好發展,但干眼癥卻開始日漸低齡化。 兒童出現干眼問題,主訴往往不明確,但還是會有一些癥狀。例如總眨眼、揉眼,也可能是不愛寫作業了,甚至有的孩子不喜歡看電視了,等等。家長要及時關注到這些行為,并進一步診斷是視力下降還是干眼引起的視疲勞。 為什么孩子也會有干眼的問題?首先是讀屏時代的必然影響,還有吃甜食多、喝水少、喝碳酸飲料多,導致淚液層級分布可能出問題,淚液破壞也會很多。 南開大學視光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天津市眼科醫院視光中心主任李麗華特別提醒,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很多家長為了近視控制讓孩子佩戴塑形鏡、離焦軟鏡等接觸鏡,卻忽視了干眼問題。不止因為鏡片的接觸,從清潔到消毒以及護理液的成分,各個環節都可能會引起淚液質量的改變。 兒童一旦出現干眼問題,很難自愈。不會表達的孩子如果從輕度干眼發展成中度,甚至會影響到視覺質量、視覺品質,這和防控近視同樣需要高度關注。 在逐步進入人工智能時代后,互聯網遠程醫療技術或可改變一些現狀。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斜視與小兒眼科學組副組長王利華談到,經常在門診發現看斜視弱視的孩子年齡大了無法矯正,其中多數是農村的孩子。王利華透露,正在和人工智能專家合作開發兒童視力篩查的模塊,用手機就可以實現,“兒童眼保健重點是面向基層”。 |
2024-07-18
2024-07-18
2024-07-18
2024-07-18
2024-07-18
2024-07-18
2024-07-18
2024-07-18
2024-07-18
2024-07-18
2024-07-18
2024-07-18
2024-07-18
2024-07-18
2024-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