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春8月30日電(記者金津秀、許暢、胡戈)在中國東北邊陲,長白山綿延起伏,翠綠的森林與清澈的河流交織在一起,構成一個獨特而豐富的生態系統。這里不僅是東北亞大陸的最高山系,也是中國重要的自然保護區,被譽為“歐亞大陸北半部物種基因庫”。 因其復雜的氣候類型和多樣的生物群落,長白山成為科學研究和生態保護的重要基地。1960年,長白山自然保護區成立,是中國建區最早的自然保護區之一,域內目前已知有野生植物2639種、野生動物1586種。 賈翔是長白山科學研究院的一名工程師,他和另外7名同事所在的植物研究所主要負責長白山自然保護區植物資源監測,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等珍稀瀕危植物的保護、擴繁技術研究工作。 “神秘又充滿生機的長白山孕育了大片郁郁蔥蔥的原始森林,令我心馳神往。”賈翔說。從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畢業后,這名山西青年便把事業規劃定位到千里之外的東北。 清晨,穿越濕地,攀爬陡坡,賈翔和同事在保護區的植物固定監測樣地開始一天的忙碌。“我們記錄每一棵樹的生長情況,分析不同植物的分布和變化。”翻開記錄本,上面是他多年來堅持每日監測的一串串數據。 在他看來,長白山不僅是一片森林,更是一個復雜而龐大的生態系統,承載著無數的生命形式。植物資源的監測并不是簡單的統計工作,每一片葉子、每一簇花朵,都需要精確測量與記錄。“這些數據將匯集成巨大的數據庫,為未來的生態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測量生長環可以精確到1毫米的游標卡尺,每半小時就可以回傳溫度、濕度和光照強度數據的環境監測儀……駐山8年來,賈翔和同事們手中的工具不斷迭代升級。科技手段在更新,但賈翔常告誡年幼的兒子:“面對生態,總要充滿敬畏之心。” 54歲的趙路福是賈翔開展野外勘測的搭檔。早年間,他曾是長白山林區的一名伐木工人。 2015年4月,吉林省重點國有林區全面停止商業性采伐,從開發利用轉入全面保護發展的新階段。長白山從以采伐木材資源為主的傳統林業,向以保護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為主的綠色林業轉型。 隨著當地“保護第一,生態優先”的觀念不斷深入,“失業”的趙路福轉型成了研究院的外業科考人員。“這些林木如今以另外一種方式陪伴我的下半生。”他說。 從山林返回育苗基地,賈翔還有重要工作:仔細檢查每一株朝鮮崖柏的育苗情況。朝鮮崖柏是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易危樹種。近年來,當地成功恢復7公頃朝鮮崖柏,育出6.8萬株扦插苗,建立55公頃的保護小區。 “7年前,研究團隊為尋找這種植物走遍了長白山,僅發現6600多株。通過多年的植物普查研究及種群保護等手段,如今已有萬余株。”賈翔說。 去年,長白山科學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獲批吉林省科技廳省級科研平臺“吉林省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今年6月,長白山世界地質公園正式揭牌成立。至此,長白山集齊“世界生物圈保護區”“世界最佳自然保護地”“世界地質公園”三張國際名片,賈翔和同事們多年來的保護研究成果被更多人知曉。 盡管如此,賈翔的工作仍面臨許多挑戰。“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讓生態保護工作變得更加復雜。”他說,但相信通過科學的研究和保護措施,長白山的生態系統一定能得到持續保護和發展。 |
2024-08-30
2024-08-30
2024-08-30
2024-08-30
2024-08-30
2024-08-30
2024-08-30
2024-08-30
2024-08-30
2024-08-30
2024-08-30
2024-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