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王建國在企業的農機試驗田中望向遠方。 “60后”的王建國,是黑龍江省嫩江市一家農機企業的“掌門人”。 “當年父母給我起名‘建國’,寓意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王建國說。 “我出生在黑土地上,轉業后被分配到機械廠工作,干過鈑金,當過電焊工,整天和‘鐵疙瘩’打交道。”王建國說,后來跑銷售,他發現當時農機設備運輸時間長、費用高,就琢磨自己可以搞就地加工。 做了幾年代理商的王建國,開始自己“鼓搗”農機研發,2007年他創辦了黑龍江省鑫元豐農業機械有限責任公司。 從“兩眼一摸黑”到熟練使用軟件,“狠人”王建國硬是啃下了設計繪圖這塊骨頭。妻子溫建芳說他“有點魔怔了,半夜呼一下就爬起來,開電腦就畫圖”。在研發上王建國也夠“狠”,產品長時間反復試驗改進,溫建芳說,現在還有不少廢件堆在車間后院。 光“狠”不行,還得踏實、頭腦活絡,農民土法子和用戶建議,到他這就可能變成了創新點子。 憑著這股“狠”勁兒和“貼地皮”的研發模式,王建國一路攻堅克難。研發的產品經過十余次迭代,在全國多地作業,多項專利在身的除草松土機總作業量已超百萬畝,部分產品還走出國門…... “能看到我研發的農機在黑土地上耕作,農民因此能多打出糧食,就是我人生最大的成就。”王建國說,他下一步還計劃開拓農用起膜機研發領域,為夢想繼續遠航。 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8月28日,在五大連池市新發鎮和民村,王建國在用戶的大豆田中查看大豆生長情況。 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8月28日,在五大連池市新發鎮和民村,王建國(右)與用戶孫玉祥查看使用除草松土機的大豆生長情況。 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8月28日,在五大連池市新發鎮和民村,王建國在用戶的大豆田中查看使用除草松土機的大豆生長情況。 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8月27日,王建國在企業的試驗田里檢查除草松土機試驗作業后的土壤狀況。 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8月28日,王建國(右)向客戶介紹企業研發的智能除草松土機。 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8月28日,在企業大院,王建國(右)和妻子溫建芳(左)與員工在大型撒藥機下探討產品模塊化改造情況。 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8月28日,王建國(右)和妻子溫建芳(左)陪客戶參觀企業生產的除草松土機。 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8月28日,在企業大院,王建國(右)和妻子溫建芳(左)向前來訂貨的客戶介紹產品情況。 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8月28日,在企業裝配車間,王建國(左)向客戶介紹企業生產的除草松土機。 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8月28日,在企業裝配車間,王建國(右)和員工一起檢查產品質量。 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8月28日,王建國(右)和員工在檢查企業生產的圓盤重耙質量。 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8月28日,王建國在除 松土機前檢查關鍵部件針齒結構運行情況。 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8月28日,王建國(左)和員工討論改進產品。 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8月28日,在企業加工車間,王建國(左)和工人交流技術。 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8月28日,在企業加工車間,王建國(左)和工人交流技術。 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8月28日,在企業加工車間,王建國(左)和工人交流技術。 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8月28日,王建國在用電腦繪制農機設計圖。 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8月28日,王建國(左)和企業的產品設計員工一起設計產品。 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8月28日,王建國和妻子溫建芳在企業食堂和員工一起吃午餐。 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
2024-09-30
2024-09-30
2024-09-30
2024-09-30
2024-09-30
2024-09-30
2024-09-30
2024-09-30
2024-09-30
2024-09-30
2024-09-30
2024-09-30
2024-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