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貝魯特10月16日電 中東戰地手記|逃難者的艱辛與無奈 新華社記者李軍 辛儉強 謝昊 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濱海大道失去了往日的繁華。原本是游客的打卡勝地,如今變成了簡易帳篷聚集地。大道兩旁欄桿上,搭滿了逃難者的衣物和毛毯,充滿了壓抑與悲傷的氣氛。 17歲的穆罕默德是這片“帳篷村”里的一員。“在黎巴嫩南部,每天都是爆炸聲,我們感到很害怕,所以簡單打包了幾件衣物,就逃到這邊來躲避轟炸。”穆罕默德一邊說,一邊低頭看著腳下,流露出一種與年齡不符的沉重。他所在的黎南部許多城鎮和村莊里,房屋被摧毀,學校被關閉,民眾四處逃亡。 據黎巴嫩政府公布的數據,隨著沖突升級,流離失所者人數激增,近期迅速突破120萬人。逃難者從貝魯特南郊和黎南部涌向首都城區和黎北部地區,還有大量流離失所者通過邊境口岸逃往鄰國敘利亞。 不僅是濱海大道,在貝魯特城區多處街頭巷尾,記者見到許多流離失所者:有帶著年幼孩童的父母;有上了年紀的老人;還有舉家逃難的家庭守著一輛殘破的小汽車,作為流動棲身所;一些人連簡易帳篷都沒有,鋪著毯子席地而坐,或直接躺在地上…… 逃難者三三兩兩聚在一起,大多相對無言。炮火迫使他們逃離家園,面對無盡的恐懼和不確定的未來。 在黎巴嫩東部連接敘利亞的邁斯納邊境口岸,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逃難者排著長隊等著過境進入敘利亞。據聯合國難民署初步統計,9月23日以來,已有超過25萬人從黎巴嫩到敘利亞避難,其中約三成是黎巴嫩人,還有約七成是原本逃難到黎巴嫩的敘利亞人。 然而,即使想逃難也沒那么容易。就在10月4日,以色列戰機空襲了連接黎巴嫩和敘利亞兩國邊境點的一條約10公里長的國際公路,將公路炸出一個深達4米、長約20米、寬約9米的大坑,車輛無法通過。 記者在現場看到,從黎巴嫩方向來的逃難者不得不下車,搬起沉重的行囊徒步穿越大坑,然后在大坑另一側乘坐敘利亞紅新月會安排的免費大巴,或提前聯系好的車輛前往敘利亞一側的邊境口岸。 敘利亞紅新月會每天都在現場組織援助。工作人員諾爾瑪告訴記者,黎以沖突升級后,每天都有大量逃難者從黎巴嫩邊境口岸前往敘利亞。“但即便到了敘境內,也并不意味著他們就安全了。”諾爾瑪嘆息道。 雖然敘利亞也不是安全的避難所,但難民們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茜哈姆在以色列的空襲中失去了自己的家。“我們只是想找一個安全的地方,哪怕是暫時的。”她輕聲說道。 50歲的哈桑娜帶著三個孩子從黎南部一路逃亡,經過多日顛沛流離終于到達了這個口岸。她告訴記者,他們一路奔波,幾乎沒有時間休息。天空中不時傳來以色列偵察機的轟鳴聲,哈桑娜的臉上“寫滿了”不安。 戰爭驅趕著這些無辜的人們走向未知的前路,但他們心中仍懷揣對和平的渴望。無論是在貝魯特海濱的“帳篷村”,還是在黎敘邊境口岸,逃難者無一不在期盼著能夠早日重返家園。 年過半百的哈桑曾是黎巴嫩南部的一名商人,他的商店在以軍的一次空襲中被完全摧毀。“希望這場戰爭能盡早結束,那時我們就可以回家了。”他停頓一下后說:“如果家還在的話。” |
2024-10-17
2024-10-17
2024-10-17
2024-10-17
2024-10-17
2024-10-17
2024-10-17
2024-10-17
2024-10-17
2024-10-17
2024-10-17
2024-10-17
2024-10-17
2024-10-17
202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