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1月1日(楊倩、喻亮) 金秋十月,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敕勒川草原染上一層金黃。“一帶一路”青年友好交流項目“外媒看青城”媒體團走進敕勒川,穿蒙袍、喝奶茶、騎駿馬,“沉浸式”感受草原文化;參觀蒙草種業中心,探尋生態修復、草種生產背后的科技密碼。 草原上紫色的小花開得正艷,花瓣凝著露珠隨微風輕輕搖晃。亞美尼亞新聞通訊社記者加亞涅一邊忙著拍照,一邊不忘錄制播報視頻,向讀者展示敕勒川草原生態修復前后的對比照片。“很難想象,這片十年前幾乎只有砂礫的荒漠,如今變成了廣闊茂盛的草原。”加亞涅告訴人民網記者,荒漠化治理是全球性難題,她想通過報道讓更多人知道敕勒川的成功經驗。 運營大青山生態綜合治理保護工程的是內蒙古新拓生態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據公司董事長呂鵬飛介紹,敕勒川草原區域由于常年干旱少雨和開采砂石,土地貧瘠,沙化嚴重,80%的土地撂荒。農民的土地收益不好,紛紛外出務工。2012年,市政府啟動大青山生態保護綜合治理工程,先后投資1.96億人民幣,修復總面積達3萬畝,其中草原面積為1.78萬畝。 “2020年,敕勒川國家草原自然公園試點揭牌,也是首批確定的39處國家草原自然公園試點?!眳矽i飛說,“遵循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我們在不破壞草原生態的前提下進行商業開發,年利潤達到2000多萬元人民幣。今年,這片草原還被評為呼和浩特市自駕游目的地人氣排行榜第一位。” 為了進一步探尋敕勒川草原修復的秘訣,記者團又來到蒙草生態環境股份有限公司。這里建成了國家林草種質資源庫內蒙古分庫,收存各類種質資源2200種,共6萬余份。 就外媒記者最為關心的敕勒川草原修復問題,該公司有關人士表示,敕勒川草原的修復模式以自然演替為主,人工干預為輔。草的種類由原來的20多種增加到130多種,實現了自愈。修復團隊會對當地的水、土、氣、質、動、微進行本體數據收集,然后由專家對這些數據進行評估鑒定,最后進行草種配置,制定專屬修復方案并付諸實施。 “如果我的國家也有這樣的技術就好了!”土庫曼斯坦記者巴特爾不禁感嘆。他一邊參觀,一邊用手機拍攝,“我要把中國的技術介紹給家鄉人民。我的祖國有大部分國土被沙漠覆蓋,我們需要開發在沙漠里種植植物的技術,希望我們兩國可以開展這一領域的合作?!?/p> “現在我們對于如何進行生態修復有了更好的理解。中國做了一件很棒的事,值得其他國家學習。”亞美尼亞記者加亞涅說。 |
2024-11-01
2024-11-01
2024-11-01
2024-11-01
2024-11-01
2024-11-01
2024-11-01
2024-11-01
2024-11-01
2024-11-01
2024-11-01
202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