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州11月12日電(記者陸浩、馬曉澄)在中國科學院華南國家植物園的標本館內,館藏著一份來自秘魯的安第斯皇后鳳梨的葉片標本。 安第斯皇后鳳梨以秘魯為主產地,被稱為秘魯“國寶”之一。玻利維亞靠近秘魯邊境一側也有少量分布,主要生活在海拔3000米到4800米的安第斯高山區。 “安第斯皇后鳳梨的全株能長到十幾米高,是世界上現存的最為高大的鳳梨科植物,一生僅在40歲到100歲時開一次花,隨后死亡。”華南國家植物園研究員葛學軍說。 秘魯是全球許多瀕危特有植物的原生地。人類早期治療瘧疾的藥物金雞納霜的來源植物——金雞納樹,其就被印刻在秘魯的國徽和銀幣上。而另外一種在秘魯十分知名的植物便是安第斯皇后鳳梨。 2009年,葛學軍和其他兩位中國研究員在秘魯進行實地考察時,首次見到了這一植物。“干燥寒冷的安第斯高山區,植被稀疏低矮,但是這種鳳梨有十幾米高,顯得尤為突出,連片分布如同森林,十分震撼。”葛學軍說,他們還在考察中第一次見到了鳳梨剛死亡的個體,其種子像小米,估計有上百萬粒。 由于自身遺傳多樣性較低,加上當地人采集薪柴以及焚燒開辟牧場,安第斯皇后鳳梨的生存面臨威脅,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為了保護這一植物,中國和秘魯的科研人員于2010年合作開展相關的保護生物學研究。 “合作10多年以來,我們與秘魯的合作伙伴聯合發表了多篇論文,涉及安第斯皇后鳳梨的全基因組和群體基因組學研究。這項工作不僅具有理論價值,而且由此積累的科學知識有利于當地開展這一物種的保護工作。”葛學軍說。 雖然從未踏入拉美地區,中國科學院博士后劉露從事安第斯皇后鳳梨的研究已超過6年。今年8月,劉露所在的研究團隊在安第斯皇后鳳梨保護基因組學研究方面獲新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新植物學家》上。 “我們利用重測序技術對來自秘魯的9個群體,共計200個安第斯皇后鳳梨個體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發現,這9個群體間高度分化。與近緣的長命多次繁殖植物相比,群體內具有較低的遺傳多樣性和較高的遺傳負荷,并且在瓶頸作用后難以恢復群體規模,這意味著長命單次繁殖的生活史性狀可能影響植物的基因組變異和有效群體大小,使安第斯皇后鳳梨面臨較高的滅絕風險。”劉露說。 秘魯科研人員莫妮卡表示,這些發現為安第斯皇后鳳梨后續的保護提供了重要支撐。 以安第斯皇后鳳梨為起點,中國和秘魯等拉美國家的科研合作日益頻繁。2015年5月,華南國家植物園與秘魯國立圣馬科斯大學簽署建設“分子系統與進化實驗室”的協議書,共同提升兩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能力。 “交流是雙向的。我們去到秘魯等國家進行科研考察的同時,也不間斷地邀請拉美的科研人員來到中國學習訪問。”葛學軍說,自2009年以來,已有累計近百人次的拉美學者和科研人員來到植物園參觀訪問。 來自秘魯的莉塞莉·圖米曾以留學生的身份在植物園進行安第斯皇后鳳梨的研究,并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國際期刊發表相關論文,“中國在利用分子手段分析植物的遺傳多樣性和遺傳結構方面技術先進。在中國老師的指導下,我學習SSR分子技術,從而開展相關的保護遺傳學研究,為秘魯生物多樣性保護積累經驗”。 拉美是世界熱帶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在全球36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中,有7個位于拉美。目前在中國廣泛種植的糧食和飼料作物玉米、紅薯、土豆以及蔬菜作物番茄、辣椒等都原產于拉美。 葛學軍與秘魯等拉美國家的科研合作已有10余年,期間開展了多次野外聯合科考,對當地生物多樣性的認知更加深入。 “中國和拉美雖然相隔萬里,但來自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共同挑戰,促使中國和拉美國家逐漸走到一起。”葛學軍說。 11月正值中國的冬季,華南國家植物園保育的來自拉美的植物依舊生機盎然。“我們對這些植物按蔬菜、水果、花卉和特殊生境等進行功能分區,除了開展科學研究外,我們也面向公眾開展相關的環境教育活動,讓更多的中國受眾深入了解拉美的生物多樣性。”華南國家植物園主任任海說。 |
2024-11-12
2024-11-12
2024-11-12
2024-11-12
2024-11-12
2024-11-12
2024-11-12
2024-11-12
2024-11-12
2024-11-12
2024-11-12
2024-11-12
2024-11-12
2024-11-12
202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