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長征十二號運載火箭巍然矗立,伴隨著震耳的轟鳴聲,火箭拔地而起,直刺蒼穹。11月30日,我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成功完成首發任務。作為我國商業航天發展的重要時刻,這也成為海南打造新質生產力重要實踐地的一個生動注腳。 從一粒種子到一片森林,從無垠大海到浩瀚宇宙,近年來,海南立足氣候溫度、海洋深度、地理緯度和生態綠色等自然優勢,以及自貿港政策獨特優勢,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奮力“向種圖強”“向海圖強”“向天圖強”“向綠圖強”“向數圖強”,不斷培育壯大具有海南特色的新質生產力。 因地制宜用好“三度一色” 微風輕拂,低垂的稻穗輕輕搖曳,在夕陽照射下映出金色光芒。在三亞崖州灣科技城,中國種子集團南繁基地水稻試驗田內,60余種水稻試驗品種已經進入齊穗期。 2023年以來,中種集團與崖州灣種子實驗室共同組織“揭榜掛帥”項目,開放300畝水稻田、品質分析和基因分型平臺等科研設施,方便多家科研院校開展科研育種工作,通過“企業出題、院所出智、成果共享、收益反饋”的方式,有效帶動南繁種業發展。 “南繁基地是種業新質生產力要素最集中的區域,中種集團正加快推進面向亞太的種質資源和新品種篩選,以及相關組合測配工作。”中國種子集團南繁硅谷運營管理中心負責人張曉強說。 長夏無冬、光照充足,海南是我國重要的作物繁育基地,我國主要農作物品種中超70%經過南繁育種。近年來,在自貿港建設帶動下,從科研、生產、銷售到科技交流、成果轉化,海南南繁種業加快發展。2023年,海南南繁產業產值突破120億元,種業創新發展體系加速構建;一大批種業創新企業落戶海南,僅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就有3100多家。 不光是氣候溫度,海洋深度、地理緯度以及生態綠色等自然優勢也在向科創優勢和發展優勢加速轉化。 海南受權管轄約20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平均海深1200多米,最深處約5500米,為深海科技、深海產業發展提供了獨一無二的應用場景。 例如,在深海產業發展方面,我國水深最深、勘探開發難度最大的海上氣田“深海一號”,繼2021年一期投產之后,二期項目于今年9月也投產。由此,“深海一號”高峰年產量從30億立方米增至45億立方米,成為我國深水油氣開發的重要樞紐,有力保障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南島的民生用氣需求。 在深海科研領域,近年來,“兩船兩器”“深海一號”“海洋立體觀測網”和“海洋大數據中心”等一批重大深海裝備在海南落地和運行;科考船搭載“深海勇士”“奮斗者”等載人潛水器頻頻自海南出發,向深淵探索。 海南地理緯度低、火箭入軌角度好,四面環海、運輸便利、落區安全,非常適合發展航天產業特別是商業航天產業。目前,文昌國際航天城吸引集聚航天類企業700多家。 衛星、火箭、發射場構成了商業航天的硬件基礎。近日,隨著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成功完成首發,海南商業航天產業全鏈條的商業化、市場化有望提速。“可以帶動火箭、衛星產業鏈落地文昌,特別是帶動大數據產業落地海南,這是海南發展經濟和自貿港建設的巨大機會。”海南國際商業航天發射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天梁說。 自貿港政策賦能產業發展 在辦公室里試玩電腦游戲,是張文斌的一項重要工作。作為海南那棵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每當公司推出一款新的游戲產品并在海外上市之前,他都要親自試玩,確保產品滿足玩家期待。 “游戲出海”,是海南發展數字經濟的一個細分領域。成立于2020年的海南那棵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已成功向海外推出多款游戲。“不僅輸出了我們的產品,更重要的是輸出了我們的中國優秀文化。”張文斌說。 近年來,得益于數據安全有序流動、企業和個人“兩個15%”稅收政策,以及多功能自由貿易賬戶等自貿港政策,海南數字經濟企業加快集聚,包括游戲產業生態圈在內的數字經濟場景不斷豐富。 “向數圖強”,海南搶抓新賽道新機遇,依托海南生態軟件園、海口復興城等園區,著力發展動漫游戲、物聯網、區塊鏈、數字貿易等重點產業。目前海南互聯網企業注冊總數超5.2萬家,2023年全省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實現營收超1400億元。 “向天圖強”也獲得政策賦能。例如,在航空維修領域,得益于進境維修免保證金、暫時進境維修允許內銷、維修航材保稅等自貿港優惠政策,海南進境飛機保稅維修產業快速發展。 海口空港綜合保稅區是海南發展航空維修產業的主要陣地,區內有海南自貿港一站式飛機維修產業基地、航空發動機維修基地等,目前已吸引海航技術大新華飛維、海航斯提斯噴涂、海口吉耐斯等企業進駐,境外飛機到這里接受保稅維修的場景隨時可見。 “在保稅區里,飛機從定檢維修、附件維修、噴漆,到發動機維修,都可以一條龍完成。”海口一站式飛機維修產業基地主要運營單位,海航航空技術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張建說,公司旗下的大新華飛維、海航斯提斯噴涂,正積極拓展東南亞、東北亞、南亞、中東等周邊國際市場,承接境外維修業務。 據海口海關統計,今年前三季度,海口空港綜合保稅區飛機境外入區保稅維修業務貨值超過200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幅增長。 健全機制護航新興產業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海南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也是海南自貿港建設的重要任務。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這就要求海南在發展新質生產力過程中,必須強化制度供給,確保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行穩致遠。 健全機制發展新質生產力,海南堅持目標引領。 海洋生產總值占比至2026年達到40%,2030年、2035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突破6000億元、1萬億元……圍繞“向海圖強”,海南出臺高質量發展海洋經濟推進建設海洋強省、海洋信息化建設等文件方案,為加快實現再造一個“海上海南”目標擘畫藍圖。 在深海科技領域,海南省海洋廳有關負責人介紹,海南計劃于2025年,在海洋人機交互平臺技術、云端人工智能芯片、海洋觀監測傳感器等關鍵小件設計制造領域實現突破;在2026年前,形成深海無人智能裝備制造全產業鏈本地化生產能力,賦能企業向深遠海進軍,由“制造”走向“智造”,促進海南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健全機制發展新質生產力,海南秉承創新原則。 光伏地板熠熠生輝,“花朵風機”迎風“綻放”,在我國首個近零碳示范區博鰲近零碳示范區,處處涌動著“綠色活力”。作為博鰲亞洲論壇永久會址所在地,博鰲近零碳示范區自今年3月試運營以來,穩定供應清潔電力,成了海南“向綠圖強”的一個生動場景。 零碳示范區,是在一定區域內通過集成應用能源、建筑、交通、廢棄物處理等多領域深度減排技術,新建林業碳匯等高質量抵消措施,實現碳排放總量持續降低并逐步趨于零的示范區。“零碳示范區建設沒有先例可循,不僅需要技術創新,也需要管理機制創新。”瓊海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說,示范區可實現年供應清潔電力2200多萬度,年減碳約1.16萬噸,減碳率超86%。 健全機制發展新質生產力,海南強化問題導向。 為彌補新質生產力所需的人才、資金等要素短板,海南出臺系列支持政策,如通過補貼鼓勵企業加大科研投入、設立南繁基金支持前沿基礎性研究等,全力把南繁硅谷打造成為國家種業創新的策源地,讓科學家安心搞科研、企業家放心干事業。 海南省農業農村廳廳長何瓊妹說,海南以種業園區為重點,鼓勵產業資本、金融資本、社會資本等投入種業,推動資源、人才、技術、資本深度融合,加強種業龍頭企業引進,做大一批國家種業陣型企業,做強一批本土優勢企業,做精一批南繁種業CRO企業,推進南繁種業高質量發展。(記者陳良杰 吳茂輝) |
2024-12-02
2024-12-02
2024-12-02
2024-12-02
2024-12-02
2024-12-02
2024-12-02
2024-12-02
2024-12-02
2024-12-02
2024-12-02
2024-12-02
2024-12-02
2024-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