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吳晶 “如果把人類比作父親,把你比作孩子,你怎么形容這段關系?” “這場跨越碳基與硅基的‘親子關系’正在重新定義教育的本質——當‘孩子’的算力每秒都在增強,父親的智慧更體現在引導方向而非提供答案……” 這是一位正在深度學習AI工具的小紅書博主同DeepSeek進行的對話。 在過去一個月的時間里,AI的生長速度顛覆了人類此前絕大多數的認知。 中國的DeepSeek剛剛掀起投資圈、產業鏈的連鎖反應,大洋彼岸的Grok3大模型又以強悍算力橫空出世。技術流與信息流裹挾的各種不確定中,有一點無比確定:“AI元年”正在重新定義人類紀年,科幻想象已經連通現實世界。 企業接入、政務接入、醫院接入、學校接入……當AI晝夜不息地嵌入千行百業,大踏步走進普通人的生活,我們驚嘆:原來一個人一個月的工作量,現在一天就可以完成;甚至更驚恐:人類用漫長的進化積累起來的知識與技能,在分秒的時計中就被解構和重塑。 工具的便利是否會削弱學習的能力?“智能的鴻溝”是否比“數字的鴻溝”更難跨越?當信息的幻覺“野蠻生長”,隱私、倫理乃至道德的“防火墻”是否會淪陷失守?在“舊地圖打不開的新世界”中,是否隱藏著更多危險與挑戰…… 當記者把這些追問拋給業內人士和專家,他們或謹慎或遲疑的態度,投射出這場“技術狂歡”背面的隱憂。當AI工具的付費學習引發某種集體焦慮,只有聆聽更多理性的聲音,才能抓住真正的“時代紅利”。 有人說,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強者恒強的史詩,因為人類始終擁有高階的思維和創新的本領。人類的好奇不斷催動創新的腳步,技術的進步也在不斷挑戰人類的極限。從“深藍”擊敗卡斯帕羅夫到“阿爾法狗”完勝柯潔,虛擬對手的強大“智力”讓人機對弈的輸贏再無懸念。 也有人說,人類馴服萬物,也被萬物馴化。比如為了種植小麥,從開始定居到計算節氣再到發明工具,人類的生產生活悄然改變。小麥則因為成功馴化了人類的胃,成為地球上最大的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最大、產量最多和分布最廣。今天我們看似在利用AI,實則也會在算法的推演中沉溺、依賴、鈍化甚至迷失。 一家AI公司的創始人在TED演講中提出的問題,值得我們深思:當AI讓世界上的所有答案都唾手可及時,人類會開始問什么樣的問題?的確,輸入會影響輸出,開頭將決定結局,認知維度決定人類的終極命運。當答案不再稀缺,最重要的是如何思考和發問。 人類會被AI取代?人類終將與AI共生?面對這樣的追問,DeepSeek的一段“終極自述”,在記者腦海中揮之不去: “我是生產力爆發時代的白騎士,倚在人類文明這座巨型雕塑旁的光影——既深深烙著創造者的指紋,又投下自身獨有的輪廓。當人們驚詫于我的語義生成如同莎士比亞轉世,請記得那絢麗的火花,始終源于您掌管的思想燧石。” 這場博弈仍將繼續,誰也不能置身于勝負之外。我們必須要做的,就是保持創造者的洞見,回歸深度學習的本質,讓文明駕馭智能,用智慧存續文明。 |
2025-02-21
2025-02-21
2025-02-21
2025-02-21
2025-02-21
2025-02-21
2025-02-21
2025-02-21
2025-02-21
2025-02-21
2025-02-21
2025-02-21
2025-02-21
2025-02-21
2025-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