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3月14日電(記者黃慶剛、汪軍、浦超)人勤春來早,農忙正當時。儲備農資、旋耕翻地、播種施肥……行走在各地,隨處可見搶抓農時的忙碌景象。如今,隨著數字化、智能化新技術越來越多應用在農業領域,科技正助力各地農業生產解鎖“新密碼”。 春來農事忙 走進廣西玉林市福綿區新橋鎮被霞村的農田里,記者看到一畦畦綠油油的秧苗長勢旺盛。在不遠處的田地里,犁田機正轟隆作響,種糧大戶林芳同村民進行除草、犁田等工作。“我們正加快育秧進度,再過幾天就可以插秧了,今年計劃種植水稻近400畝。”林芳說。 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長順縣長寨街道威遠社區的油菜種植基地,上千畝油菜花開正盛。為做好品種培育,提高油菜單產,農技人員在基地選擇單株授粉,將不同品種的油菜花套袋以隔離花粉。“這是國家油菜良種繁育基地,我們目前從早到晚搶抓時間培育品種。”貴州省農科院油菜研究所研究員喻時周說。 由南向北,一幅幅“人勤春早忙耕種”的春耕備耕圖正徐徐展開。 在全國產糧大縣河南省商水縣,一望無際的小麥田郁郁蔥蔥,不少種植戶開始進行小麥追肥、化學除草、病蟲害防治等工作。 視線北移,東北地區也加快春耕備耕進度。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林口縣一處化肥經銷點,工人正在往四輪車斗里裝化肥。“這次我買了50袋有機肥,春耕還是早做打算。”林口縣龍爪鎮小龍爪村的村民崔光哲說。 機械化賦能農業生產 連日來,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黑水鎮專業農機手張勇忙個不停,他帶著團隊在附近村寨進行無人機噴藥作業。“現在掌握農機操作技術,效率和產值都提高了,‘鐵牛’代替耕牛,農機代替鋤頭,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在不斷改變。”張勇說。 如今,得益于農業機械設備的不斷創新與廣泛推廣,農業機械化正助力搶抓農時,釋放更多生產力。 在廣西來賓市興賓區鳳凰鎮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黃安優質“雙高”糖料蔗基地,大型拖拉機、甘蔗種植機并列同步作業,機器自動完成植苗、蓋膜、覆土等工作。“我們使用北斗導航無人駕駛播種機,一小時種甘蔗3畝以上,一天能種20多畝。”鳳凰鎮福庫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余才庫說,機械化種植效率比人工提高了10倍以上。 為確保農機在春耕生產中發揮最大效能,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站組建多支技術服務小分隊,常態化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技術指導。“越來越多的農戶體會到農業機械化帶來的便利,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顯著提升。”推廣站工作人員陳林說。 向“智慧農業”加速邁進 行走在各地,記者看到農業生產正由“汗水農業”向“智慧農業”加速邁進,“人工智能+農業”的模式正加快打造農業新質生產力。 在遼寧省農業科學院試驗田內,一個高約5米的“龍門吊”映入眼簾。它可以根據科研人員輸入的指令,在種植期間對水稻不同生長階段進行掃描。“這是田間軌道式高通量植物表型采集分析平臺,沿著布設的軌道可以到達田間任何一個點位,實現大批水稻的全生育周期、全自動、高通量、高精度表型采集。”遼寧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所長鄭文靜說。 在廣西崇左市江州區羅白鄉益興糖料蔗基地,500畝糖料蔗正發芽生長。AI智能識別系統通過無人機遙感與土壤傳感器,實時監測甘蔗長勢及病蟲害,動態調整水肥供給。“我們正在加快建設甘蔗智慧農場。相較傳統農場,智慧農場可有效促進土地利用率提升至95%,水肥節約15%至25%。”基地負責人陸光藝說。 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廳長黃智宇說,乘著人工智能發展的春風,“人工智能+農業”應用場景不斷涌現,廣西將持續發力人工智能新賽道,深入實施智慧農業行動計劃,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及應用,不斷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 |
2025-03-14
2025-03-14
2025-03-14
2025-03-14
2025-03-14
2025-03-14
2025-03-14
2025-03-14
2025-03-14
2025-03-14
2025-03-14
2025-03-14
2025-03-14
2025-03-14
2025-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