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人才已成為區域競爭核心要素。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面提高人才隊伍質量。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多個省份的黨政“一把手”更是公開向人才發出邀約,一場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人才爭奪賽正如火如荼地展開。從各地吸引人才的新舉措看,出現了新變化:在提高待遇、消除后顧之憂的同時,更注重發揮本地優勢、聚焦產業需求,讓人才和城市實現雙向奔赴、互促共贏。 更新理念 科創人才的聚集離不開包容開放的環境和精準的政策設計。各地通過制度創新和資源傾斜,逐步從“拼補貼”轉向“拼生態”,打造更具競爭力的人才“強磁場”。 在近期舉行的“打造最好科技創新生態和人才發展環境”主題新聞發布會上,深圳打出“組合拳”,營造科技創新生態,吸引更多人才到深圳發展。深圳還向人才喊話:“只收夢想、不收租金。” “要讓人才在深圳安身安心安業。”深圳市委組織部部務委員、深圳市人才工作局局長羅冰表示,為持續提升人才吸引力,深圳將一如既往著力打造事業無憂、往來無憂、安居無憂、生活無憂、申辦無憂的人才發展環境。 截至目前,深圳市高層次人才達2.62萬人,留學回國人員22萬人,技能人才406萬人,各類人才總量700萬人;920名深圳學者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2024年,深圳的常住人口增加近20萬人,增量較2023年增長了55.4%,連續兩年居《中國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第一名。 深圳緣何能吸引眾多人才?“深圳堅持海納百川大力引才育才。”深圳市委科技創新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深圳市科技創新局局長張林表示,深圳始終把人才作為這座城市最寶貴的財富和最強大的生命力,不唯地域、不問出身、不求所有、不拘一格、不遺余力地引進、培養、使用、服務各類人才。 江蘇則聚焦產業需求,將人才政策與區域經濟深度融合,堅持把產業一線作為人才培養主陣地、人才使用主戰場,著力壯大智改數轉人才隊伍,積極引育掌握關鍵技術的領軍人才,探索適合未來發展需要的人才培養機制,全面放大“引進一批人才、發展一批企業、帶動一個產業、催生一個經濟增長點”的連鎖效應。 江蘇民營經濟統戰研究協同創新基地負責人兼首席專家盧勇表示,走好科技創新之路,必須做好引才、用才等基礎工作,給予人才良好的工作待遇、工作環境和發展前景,同時,還要積極給企業松綁,在人才評價、崗位調整、勞動保障等方面,擴大企業自主權,放寬企業用人權,減輕企業用人負擔,提升企業人才吸引力。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北京經開區”)則通過“政企聯動”破解青年人才初入社會可能會遇到的難題。 應屆畢業生侯姝華在申請北京經開區的3個月免費短租后,入住亦嘉·新青年小鎮。“住這里每月可省下1600元房租,社區還有接駁班車和共享洗衣房,生活便利度遠超預期。”侯姝華說。 匹配需求 科創人才的競爭力不僅在于數量,更在于與產業需求的精準匹配。各地通過政策引導,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形成“引進一批人才、壯大一個產業”的良性循環。 深圳率先探索“四鏈融合”模式。在前海、河套等戰略平臺試點知識產權證券化,將技術成果轉化為資本優勢,強化產學研協同。 張林表示,深圳不唯地域、不問出身,只要有能力,這里就是舞臺。 以羅湖區為例,通過升級優化“菁英人才”政策體系,創新構建以賽引才、以企引才、以投引才、以才引才“四維引才”工作機制,2024年累計引進超過830名國際化人才、3600名青年基礎人才,創新生態效應顯著。 深圳市羅湖區委書記范德繁表示,羅湖區將著力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積極探索知識產權證券化試點,做好人才全方位暖心服務,推動打造更加優良的科技創新生態。 如今,深圳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和創新政策,已逐步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的人才政策體系。 江蘇南通市通州區從2012年開始實施“510英才計劃”,取消注冊、驗資等門檻,實現“未落地先評審”。 江蘇云偉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張云虎便是受益者之一。他的“新型高性能鋁硅合金用細化劑”項目僅憑技術方案便獲得200萬元資助,資金到賬當天即訂購了設備。 “過去創業要先注冊公司、繳納社保,現在評審專家直接為項目落地支招,效率提升60%。”張云虎感慨道。 10多年來,“510英才計劃”先后資助人才項目399個,資助總額近4億元。受資助項目中,52家人才初創企業成長為高新技術企業,13家成長為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6家進入上市軌道。 南通市通州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統戰部部長施驍毅表示,接下來,將進一步整合優質服務資源,更好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打造長三角北翼具有區域影響力的人才高地。 江蘇常州通過“引才圖譜”實現人才供需精準匹配。常州分析5200家企業36萬人才數據,梳理出52個緊缺專業,精準對接243所高校。通過“一張導航圖、一本圖譜手冊”,為379家龍頭骨干企業匹配目標人才,實現“按需引才”。 盧勇表示,產業一線是人才主戰場,必須讓人才與企業需求無縫對接。 加強服務 要讓人才扎根,必須消除其生活與發展的后顧之憂。各地從住房、服務、國際化便利等維度入手,構建全方位保障體系。 江蘇通過資金支持間接緩解人才壓力。除實施“510英才計劃”外,常州為應屆畢業生提供實習補貼、創業貸款貼息等政策。一名在常州某生物醫藥企業工作的博士表示,政府的資助讓團隊快速購置設備,項目投產周期縮短半年。 深圳對懷揣夢想的初創企業人才,提供全周期陪伴式服務。在重點區域推出“1元創新坊”“零租加速營”等青年創業孵化器;積極實施“百萬英才匯南粵”行動計劃,聯動萬企萬崗,為全國高校學子提供優質事業平臺;升級發布頂才匯、企才匯、創才匯、青才匯“政策包”,以更大力度實施“引才伯樂獎”,推出中小微科技型企業引才獎勵,鼓勵全社會多引才、引高才,充分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同時,推出“鵬城優才卡”和人才服務速辦系統,實現政策“免申即享”。外籍人才可享受240小時過境免簽、R字簽證等便利。 住房成本高企是青年人才初入社會的首要壓力。各地通過階梯式安居政策,為人才卸下“住房包袱”,讓“安居”成為“樂業”的起點。 深圳加快構建“一張床、一間房、一套房”多層次保障性住房供應體系,免除人才后顧之憂。截至2024年底,深圳已累計為各類人才配租保障性住房超18萬套,面向人才家庭配售住房近4萬套。 北京經開區推出“求職—實習—就業”全周期安居支持:求職階段提供7天免費住宿,實習和就業階段分別享受3個月免費租住,就業后還可申請3年優惠長租。政策實施以來,累計提交申請的應屆畢業生超500人,部分已入住人才公寓的畢業生反饋:這里不僅是住所,更是融入城市的第一站。 北京經開區工委組織人事部副部長周超表示,近年來,北京亦莊持續強化“人才十條”2.0+政策落地,面向青年人才制定專項政策,通過政企聯動,有效降低人才安居成本,為來追夢的應屆畢業生卸下住房包袱,讓他們輕裝上陣。“希望這些舉措能夠為初入社會的年輕人打造一個溫暖、舒適且充滿活力的溫馨落腳點,幫助他們解決住房難題。”周超說。(記者 楊陽騰 蔣 波 韓秉志) |
2025-03-19
2025-03-19
2025-03-19
2025-03-19
2025-03-19
2025-03-19
2025-03-19
2025-03-19
2025-03-19
2025-03-19
2025-03-19
2025-03-19
2025-03-19
2025-03-19
202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