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23日電題:梨園傳奇永續:送別京劇趙派藝術創始人趙燕俠 新華社記者楊淑君 京劇趙派藝術創始人,走了。 3月23日上午,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我國京劇界老中青幾代演員和自發從各地趕來的群眾等,送別京劇藝術家趙燕俠最后一程。 大廳上方懸掛著黑底白字的橫幅“沉痛悼念趙燕俠同志”,橫幅下方的遺照選取了趙燕俠年輕時期的照片,面含微笑,目光炯炯。大廳內,經典京劇唱段響起,人們胸佩白花,深情告別。 3月19日,原北京京劇團副團長、北京京劇院一團團長趙燕俠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7歲。 “我們痛失了一位前輩藝術大師,我們劇院的奠基人。”北京京劇院副院長、京劇程派表演藝術家遲小秋說,趙燕俠老師在京劇長河中,用她畢生的藝術實踐與創作,形成并創立了獨具風格的趙派藝術,為京劇的創新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京劇表演藝術家閻桂祥講起與恩師的過往,聲音哽咽:“永感師恩,永念師情。先生不但教我‘藝’,還教我‘德’。我身上所融入的藝術水準和藝術內涵,都是先生給予我的。” 在無數人心中,趙燕俠獨樹一幟,精于傳統,善于創新。 自組燕鳴社挑班演出,創立建國后京劇旦角藝術中新的藝術流派“趙派”,與馬連良、譚富英、張君秋、裘盛戎并列“五大頭牌”……趙燕俠為京劇藝術奮斗了一生。 80余載的藝術生涯中,趙燕俠“一人千面”,塑造了《白蛇傳》中的白素貞、《碧波仙子》中的鯉魚仙子、《紅梅閣》中的李慧娘、《沙家浜》中的阿慶嫂等一系列個性鮮明的藝術形象。 趙燕俠出身京劇世家,6歲即在武漢登臺首演,7歲起隨父親在杭州、上海、漢口等地搭班演戲。14歲到北京后師從荀慧生、何佩華、李凌楓、諸茹香等先生。20世紀40年代組建燕鳴社,在京、津、滬等地演出,后長期在北京京劇院從藝。1996年,趙燕俠正式告別舞臺。 趙燕俠曾立下決心與目標:要讓全國各地的觀眾都能聽得懂她主演的劇目,聽清她唱、念的每一個字。其唱念風格和效果自成機杼。 “為了能讓觀眾聽得懂、不晦澀,趙老師把很多上口字、尖團字都抹去了,盡量通俗化。”北京京劇院青年演員周曉盟說,“她通過這種打破傳統的方式,深入與觀眾的聯系,展現自己對藝術的理解。” 北京京劇院青年演員譚茗心14歲時,曾在現場聆聽趙燕俠的《白蛇傳》:“我還記得全場震耳欲聾的叫好聲!趙老師的表演非常自然,真實不做作,給人一種酣暢淋漓的感覺。”譚茗心說,當年她正在學習這出戲,聽到了趙派不同于其他藝術家的新穎唱腔,“深受震撼”。 1980年,北京京劇院應邀到美國紐約、費城等十大城市演出83場。閻桂祥回憶起那段時光,感慨良多:“當時學《拾玉鐲》,老師讓我琢磨,孫玉姣的腳步應該什么樣?她給我講人物、講故事,說演得要純、要樸實,腳底下要有小孩的年輕感。”閻桂祥說。 國粹藝術,薪火相傳。遲小秋說:“我們要守正創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應該學習趙老師的藝術精神,踐行藝術為民,下真功夫、練真本領,用京劇藝術講好中國故事,講好文化自信。” “趙老師對京劇的熱愛、對藝術的追求,她永不放棄的精神,都值得我們學習。”周曉盟說,“要認真研習老前輩們留下的經典,打好基礎。有了豐厚的底蘊,創新才不是無源之水。” 在譚茗心看來,前輩藝術家們進行了很多道路探索,“我們先要做到守正,再結合觀眾新的欣賞習慣和方式,去發現新的演繹或唱腔技巧,形成自己的特點。” 遺體告別儀式結束后,人們不愿離去。20歲的戲迷景曉童眼含淚光,她從山東連夜趕來:“我內心對趙派藝術非常尊敬,平時就喜歡聽趙老師的戲,今天一定要來看她最后一眼。” 春風徐徐,仿佛在訴說著人們的哀思。 |
2025-03-23
2025-03-23
2025-03-22
2025-03-22
2025-03-22
2025-03-22
2025-03-22
2025-03-22
2025-03-22
2025-03-21
2025-03-21
2025-03-21
2025-03-21
2025-03-21
2025-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