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沙3月28日電 題:從紅色火種到青春地標——衡陽“心社”在歷史記憶中孕育文化新使命 新華社記者明星 湖南省衡陽市回雁峰下,一座承載著紅色基因的紅磚老樓正煥發(fā)新生。1921年,進步團體“心社”在衡陽播撒革命火種,如今“心社1921”衡陽文化書社與紅色文化教育沉浸式體驗基地在此崛起,以創(chuàng)新展陳和青春語態(tài)喚醒歷史記憶、續(xù)寫“心社”精神。 從革命火種到精神燈塔 “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夏明翰的絕筆詩,至今仍在衡陽這片紅色熱土上激蕩。100多年前,衡陽涌現(xiàn)出夏明翰、蔣先云、賀恕、黃靜源等一批胸懷理想的革命青年。他們以熱血澆灌信仰,而將這些名字連接起來的紐帶,是一個在時代浪潮中誕生的進步組織——“心社”。 “心社”前身可追溯至1918年成立的“學友互助會”。1921年3月15日,以“改造自己、改造社會”為宗旨的“心社”在衡陽成立,其成員在湘南大地播撒馬克思主義火種,創(chuàng)建了湘南第一個黨支部和團支部。當時出版的《大公報》曾盛贊其為“衡陽學生界之曙光”。 衡陽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謝虹介紹,衡陽“心社”與長沙“新民學會”遙相呼應,鋪展開湖南反帝反封建運動的壯麗畫卷。“心社”成員積極發(fā)動群眾、銷售進步書刊、傳播革命思想,為湘南工農運動積蓄力量。黃靜源在大革命中被捕,受盡酷刑仍堅貞不屈;賀恕為革命先后失去5個孩子;蔣先云英勇作戰(zhàn)直至犧牲…… 據(jù)統(tǒng)計,“心社”31名成員中有27人加入中國共產黨,20人為革命獻出生命。他們用生命詮釋了“擔當、自律、進取、獻身”的精神內核,成為衡陽紅色革命的源頭。 “心社”精神的時代傳承 百年時光流轉,“心社”精神在新時代綻放新的光芒。如何讓年輕人主動走近紅色歷史?在衡陽市委黨史研究室的指導下,2022年4月,七名紅色文化傳播者發(fā)起成立“心社1921”衡陽文化書社,以賡續(xù)和傳承“心社”精神為宗旨。3年來,書社舉辦紅色讀書會、黨史講座、家庭教育座談等公益活動150余場,服務市民超10萬人次。 2024年9月,衡陽市雁峰區(qū)委、區(qū)政府與衡陽市委黨史研究室將回雁峰下一座紅磚老樓,改造為“心社1921”紅色文化教育沉浸式體驗基地。近500平方米的展陳空間內,全息光影、場景復原、互動屏幕等科技手段,讓“心社”歷史“活”了起來:游客可在“百年對望”展區(qū)與革命先輩“隔空對話”,在復刻的《先鋒》編輯部里重溫百年前的熱血與理想。 “請您選取一個數(shù)字,抽取對應的盲盒,與革命前輩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在工作人員的提示下,不少游客紛紛抽取盲盒。記者打開其中一個盲盒,一張泛黃的紙張寫著——“頭可斷、血可流,共產黨籍不可丟。”落款是“心社”成員、革命烈士蔣先云。革命前輩的話語,讓游客的心情久久難以平息。 五分鐘短劇《沙子會》以青年學生實景演出的方式,再現(xiàn)蔣先云、黃靜源等“心社”青年投身革命的抉擇時刻。謝虹介紹,2024年第三屆湖南旅游發(fā)展大會上,該劇連演30余場,場場爆滿。參演此劇的大多是湖南高校學生,經歷了20多天的高強度排練。這部短劇以創(chuàng)新之姿,讓“心社”在衡陽完成了一場跨越世紀的青春接力。 守護“心社”:一群人的堅守與一座城的共鳴 夜幕降臨時,總能看到唐叢玉在書社整理書架的身影。作為“心社1921”衡陽文化書社社長,她說,“心社”不僅是歷史符號,還蘊含著一座城市的紅色基因。 唐叢玉告訴記者,“心社1921”已聚集起700余名志愿者和21名核心守護人。黨史專家、作家、老戰(zhàn)士、文化學者紛紛走進基地,在茶香與書香中與市民共話初心。雁峰區(qū)委常委、宣傳部長曠善感慨:“以前市民覺得黨史很遠,現(xiàn)在它就在家門口的老建筑里。” 站在回雁峰下仰望“心社”紅磚老樓,革命烈士夏明翰的族親夏藝洋按下快門:“回雁峰下的這座紅磚老樓已成為年輕人的‘打卡’新地標,他們在這里找到了與歷史對話的新方式。”夏藝洋是一名職業(yè)攝影師,也是“心社1921”守護人之一。一有時間,他就會來“心社1921”紅色文化教育沉浸式體驗基地做義工,向游客講述家族革命故事。 “百年前,‘心社’青年在黑暗中尋找光明;今天,我們要讓光芒照得更遠。”謝虹說,“心社”的故事仍在衡陽續(xù)寫,“心社”精神也將穿越時空,融入城市肌理,成為城市基因。 |
2025-03-28
2025-03-28
2025-03-28
2025-03-28
2025-03-28
2025-03-28
2025-03-28
2025-03-28
2025-03-28
2025-03-28
2025-03-28
2025-03-28
2025-03-28
2025-03-28
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