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布魯塞爾4月6日電 題:歐洲軍事墓園里的和平追思 新華社記者廖雷 比利時南部,默茲河畔,高崖之上,晨光斜灑,綠茵如毯,白石雕琢的墓碑整齊排列。這是一座位于迪南小鎮的法國軍人公墓,埋葬著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在此陣亡的1200名法國士兵。一位白發老太太帶著兩個幼童在此駐足,孩子們的剪影為這片土地注入生命的氣息。 比利時這個歐洲心臟之國,用散布全境的外國軍事墓園,將戰爭記憶化作跨越國界的和平祈愿。 獨特的地理位置,使比利時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1914年,德國對當時持中立地位的比利時發起突襲,直接導致英法等協約國加入戰局,引發世界大戰。在比利時的土地上,爆發了多場慘烈的戰斗,其中以伊普爾戰役最為人所熟知。當時當地,一朵朵血紅色的小野花,成為加拿大軍醫約翰·麥克雷中校目睹戰友之死后表達悲憤的寄托,他奮筆寫下了詩作《在弗蘭德斯戰場》。自此,歐洲形成以虞美人花紀念陣亡軍人的傳統。 二戰中,比利時再次卷入戰爭漩渦,成為納粹德國與盟軍之間的重要戰場。1940年5月,德國發動“閃電戰”,比利時在18天內淪陷,英法聯軍倉皇后撤,拉開“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序幕。1944年12月至1945年1月,“突出部戰役”在比利時東部阿登山區展開,孤注一擲的德國在西線發動的最后一次大規模反攻被盟軍擊退,從此納粹德國徹底走向潰敗。這片僅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見證了人類歷史上最殘酷的兩次全球沖突。 戰后各國在比利時建立的軍事墓園,成為文明反思的特殊空間。英聯邦戰爭公墓委員會在比利時境內管理著200多個戰爭相關墓地,埋葬著來自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等英聯邦國家士兵。美國戰爭紀念碑委員會則負責維護鄰近比德荷邊境的亨利沙佩勒美軍公墓等。法國、德國、意大利和波蘭等也在比利時建立了本國士兵墓地。每年,大量來自這些國家的訪客前往這些墓園拜訪祭奠。 2023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位于比利時和法國的139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墓地和紀念場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比利時境內還有多種民間組織的“重走戰爭路”徒步項目,讓后人踏上戰爭曾經發生的土地,理解那段不應被遺忘的歷史。 比利時國土上形形色色的各國軍事墓園,不僅是歷史悲劇的見證者、共同記憶的交匯點,也是和平教育的重要空間。在這片土地上,人們親眼見到、親身感受到,戰爭的代價遠不只是傷亡數字,而是幾代人的記憶創傷、經濟的崩潰甚至文明的倒退。歷史告訴人們,和平需要爭取,和平需要維護。 當今世界并不太平,不時發生的戰爭與動蕩仍然是人類社會的痛。和平,依然是一種不易的選擇。今天的歐洲不知是否能夠——以及愿意——回望曾經的足跡,選擇明天的去向?墓碑無言,卻是振聾發聵的和平吶喊。 此時,與法國軍人公墓一列柏樹之隔的餐飲休閑區,孩童們正在游樂場追逐跑跳,歡聲笑語在林間回蕩。 |
2025-04-07
2025-04-07
2025-04-07
2025-04-07
2025-04-07
2025-04-07
2025-04-07
2025-04-07
2025-04-07
2025-04-07
2025-04-07
2025-04-07
2025-04-07
2025-04-07
2025-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