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家庭農場”艱辛路 缺乏技術不懂市場成硬傷
2013-02-20 10:37? 黃津?來源:南方日報 責任編輯:林洪熙 林洪熙 |
分享到:
|
編者按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了“家庭農場”的概念。家庭農場是指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發展家庭農場是提高農業集約化經營水平的重要途徑。由于剛剛起步,家庭農場的培育發展還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地處粵北山區的清遠市是廣東的農業大市,目前家庭農場建設情況如何?其發展經歷了怎樣的過程?農民對經營家庭農場有何企盼?本報結合“走村入戶察民情”這一活動,特推出“透視清遠家庭農場”系列報道,敬請讀者垂注。 整個蛇年春節,63歲的鄒金城和老伴都是在農場過的?!稗r場里的100多頭豬準備要出欄了,必須‘服侍’好它們,”鄒金城笑呵呵地說。這位連州市連洲鎮的農民,2003年起一家人在九陂四聯村經營著一個12畝地的農場,10年的經歷可謂五味雜陳。 最初以兩頭母豬起家,中期巨虧20多萬元舉債度日,到去年底終于還清了債務,而小孫子年初七出生,讓鄒金城今年春節過得特別舒爽。“辦家庭農場,技術、資金和信息一樣都不能少,”他企盼,自家的農場能在蛇年實現大豐收,過上幸福生活。 自留山上辦農場 鄒金城曾是連州鎮供銷社職工,1985年停薪留職后外出經商,但總不得意。多年經商無果,農民出身的鄒金城把目光瞄準了12畝的自留山。2003年,他靠著自家的兩頭母豬在自留山開辦農場,開始了養豬、種菜創業。 當年,兩頭母豬誕下了20多頭豬崽,而豬舍的糞便則補給了菜場的肥料,如此種養結合讓他嘗到了甜頭。次年他種了10畝蘿卜,由于沒能及時掌握市場信息,運到廣州販賣時錯過了時機,“連車費也賺不回來?!编u金城說,從此,他把精力全部放到養豬上。 外出打工多年的大兒子鄒銳此時回到家里幫忙,一家人把農場辦得有聲有色,鄒銳也因此被朋友冠以“農場主”稱號。“最輝煌的是2007年,”鄒金城清楚地記得,那年生豬價格好像搭乘了火箭一樣往上躥,價格高得讓他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 “之前養一頭豬一般都是賺兩三百元,但那年價格從6塊多一直漲到11塊2,養一頭豬能賺1000元以上。”回憶當初,鄒金城激動起來,臉上泛紅,旋即又懊悔不已:因為信息不通暢,加上沒錢擴大養殖量,那一年他只出欄了不到100頭豬,賺錢不多。 |
相關閱讀:
- [ 02-19]專家:家庭農場應防止全國搞一刀切 避免急于求成
- [ 02-19]家庭農場應避免急于求成
- [ 02-17]職業農民,不過仍然是“職業農民工”
- [ 02-17]資本不能帶著污染一起“下鄉”去
- [ 02-16]“家庭農場”讓農業發展有了新的道路
- [ 02-16]一號文件首提扶持家庭農場 專家:不能靠行政推動
- [ 02-16]“家庭農場” 符合農業發展需要
- [ 02-14]中央一號文件首提發展“家庭農場”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