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帶毒GDP:代表委員支招"破解"生態危機
2013-03-02 17:49? 任沁沁 顧瑞珍 華曄迪?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瑋 |
分享到:
|
2月的最后一天,早九點,北京空氣質量實況地圖顯示,全城35個監測站點,14個六級嚴重污染,14個五級重度污染,7個中度污染。 此前的一月份,嚴重、持續霧霾籠罩全國多個省份。 空氣污染只是中國生態危機的一個表現。全國九成地下水遭受不同程度污染,1.5億畝耕地受重金屬污染…… 空氣、水、土壤,這三大人類賴以生存的要素,正以立體污染態勢,對中國的食品安全、百姓身體健康和工農業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 “我擔心我們這么辛苦,最后掙錢買的是醫藥費。”被很多中國年輕人奉為創業偶像的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憂心忡忡。 中國快速的GDP增長被一些媒體形容為“有毒的增長”。盲目追求速度,“重”結構、“松”管理、“輕”處罰……一度粗放發展的模式和淡漠的環保觀,讓國民和國家為此付出“生命代價”和“經濟代價”。 身處GDP、CPI、PM2.5“三P時代”的中國公眾,對環境污染的承受能力一點點逼近底線。 近期,有多地網民高價“懸賞邀請”環保局局長下河游泳。 “高價懸賞戲劇色彩的背后,是民眾對生存環境的強烈不滿,也是想借助民力解決河流污染的沉疴。”全國政協委員王書平的評價一針見血。 如何清除“有毒”的GDP,成為抵京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焦點。“離開經濟發展抓環保是‘緣木求魚’,脫離環保搞經濟發展是‘竭澤而漁’。”全國人大代表、環保部部長周生賢表示,必須以環境成本優化增長方式,推動創新轉型和綠色發展,實現環境經濟雙贏。 然而,一些地方政府管理體制長期存在弊端,環保局局長的“烏紗帽”被捏在地方決策者手中。基層環保局局長處于“兩難”夾板。 更有企業肆意逐利,導致安全生產事故引發重大環境污染事件屢見不鮮。今年初,能源資源大省山西一化工廠苯胺泄漏,數百萬人飲水受影響。 “企業是環境污染的主要制造者,要‘倒逼’企業轉型升級。”全國人大代表、海南大學校長李健保說。 “重要的是要找到內生力量,促進從政府部門到市場主體、從產業鏈上游到下游開發新技術、新產品來緩解資源環境對發展的制約。”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說。 此外,盡管中國已有32部環境資源方面的法律,但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法律對企圖鉆空子的企業沒有威懾力。 全國政協委員朱奕龍提出,國家層面應進一步完善法制,推動環保法治化,著手制定《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進一步完善《大氣污染防治法》等,引入行政問責制,重塑生態環境倫理觀,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公民環保意識。 “具有科學內涵、可操作性強的頂層設計至關重要。”吳曉青委員認為,應把污染防治同城市發展、經濟轉型和環境治理統一考慮,納入發展總體規劃中。 一些生活細節也成為代表委員關注和建言要點。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院長郝振省提出,“垃圾分類處理對于大氣、土壤污染控制至關重要。” “陽春三月天氣新,湖中麗人花照春”,這是古人文字中的春天。人們期待一個天藍、水凈、地綠,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美麗生態時代。(記者 任沁沁 顧瑞珍 華曄迪) |
相關閱讀:
- [ 03-02](兩會調查)百姓看兩會:期待更加公平的發展
- [ 03-02]兩會訪談:毛新宇委員的“美麗中國”觀(圖)
- [ 03-02]兩會新華時評:聆聽家國夢想行進的足音
- [ 03-02]兩會倒計時:現代化農業,既要講規模也要講成本
- [ 03-02]人民大會堂節儉布置靜候兩會召開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