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治污30年陷“治不勝治”怪圈
2013-03-05 13:51?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陳穎 陳穎 |
分享到:
|
2013年初,據新華社報道,京港澳高速公路長沙—湘潭路段上,13日的早上8點到下午5點的9個小時內,連續發生40多起交通事故;北京、濟南、石家莊、南寧等城市各大醫院里,呼吸內科、過敏源測試科等接診人數在短短幾天時間里飆升了7至8倍。 “30年來,從某種意義上講,環保學者‘如果這樣下去,會對人體造成危害’等預言,比預測A股大盤的股評家、預測G D P的經濟學家還要準確———這絕對不是一件好事!”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經濟學院院長呂忠梅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激動地說。 “防不勝防,治不勝治。”1994年,作者這樣總結道。 參與大氣污染防治研究工作的環保部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柴發合解釋稱“我國大氣污染之所以仍然防不勝防,治不勝治,深層次原因在于:一是這兩年隨著節能減排力度的大幅加強,能耗增長率雖然低于經濟增長率,但絕對量仍在持續增長;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近30年來沒有改變,占比僅下降了不到20個百分點,仍然超過70%,是我國絕對主導的能源。二是中國用了不到10年時間,就成為了全球第一大汽車生產國和消費國,汽車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PM 2.5等細顆粒物成為城市空氣的主要污染源。三是工業污染源問題仍然突出,中國在發電量和鋼鐵、水泥、焦炭等高耗能、高污染產品的產量上已經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有些的產量已經占全球50%以上。” 改革之路 從生態系統層面整體規劃 “每年兩會談一談環保問題,實際上是‘潑一盆清澈的冷水’,讓地方政府、民眾的發展熱情能夠冷靜一下,發展腳步能夠放慢一點。”呂忠梅說。 對于破解“防不勝防,治不勝治的怪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研究員溫香彩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提出了四點解決方案“一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弱化經濟干預功能,把政府全力抓經濟發展的職能轉變為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的職能。二是改變唯G D P的政績考核標準,不能主要以經濟發展的快慢和經濟總量的大小論英雄。三是完善立法,嚴格懲治企業違法行為,對污染企業,試用日懲罰辦法。四是能源結構方面,加大清潔能源的技術研究投入并業務化應用。” “按下葫蘆起了瓢。”從“十五”時期的煙粉塵到“十一五”時期的二氧化硫,再到“十二五”時期的氮氧化物,提到近30年來不同階段的重點污染物控制目標,柴發合這樣形容。 |
相關閱讀:
- [ 03-05]北京官方調查:多數人贊同特殊天氣機動車限行
- [ 03-05]公眾希望兩會多關注大氣污染治理
- [ 03-04]環保部官員提案劍指大氣污染防治
- [ 03-02]47城實施大氣污染物排放限值 專家建議立法保障
- [ 03-01]日大臣擔心中國大氣污染影響日本稱愿幫中國治理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