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探討網絡反腐:意義在于倒逼公權力改革
2013-03-10 07:58? ?來源:北京晨報 責任編輯:林雯晶 林雯晶 |
分享到:
|
全國政協委員、律師彭雪峰帶來的一份調查報告《透視十八大后反腐新態勢》,匯總了最近3個月來引起關注的12起反腐事件,其中信息來源為網絡的占三分之二。“堅持民主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政府工作報告這一指向,在兩會上引起熱議。 一年來,網絡反腐迅速躥紅,一批問題官員應聲倒下,人們驚呼反腐大踏步進入信息化時代。同時,被拉下“渾水”的無辜者也隨處可見,謠言成本過低,“運動式”的“網絡暴力”令人擔憂。一些代表委員認為,要讓網絡“雙刃劍”放大正能量、減少副作用。網絡反腐真正的意義不在于打倒多少貪官,而在于倒逼法律制度完善和公權力部門改革。 網絡竟成“神兵利器” 同樣在一個代表團,兩位全國人大代表身邊都發生了網絡反腐的鮮活案例,性質卻截然相反。一名地方官員被網帖舉報“九大罪狀”,包括“住豪宅”和“頻繁換老婆”,一段時間后被免職。而另一位干部,被指“生活作風敗壞,抽天價煙、喝特供酒,一頓飯花幾萬、十幾萬元”。紀委調查證實,這些問題皆屬子虛烏有。但影響已經形成,清白難以收回。 “這就是‘雙刃劍’,能夠殺傷貪官,也很容易殃及好人,兩面都很鋒利。網絡反腐被戲稱為‘神兵利器’,很多人現在是談網色變。”彭雪峰委員說。網絡反腐給反腐吹來一股新風,震懾了腐敗分子,激發了百姓熱情。然而,網絡反腐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狀況也無法回避。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電信湖南分公司總經理廖仁斌說:“一些人利用網絡虛擬性、隱蔽性的特點,捕風捉影、捏造事實、散布謠言,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或者肆意暴露他人隱私,用以發泄私憤,卻不用承擔責任。這就走向了網絡反腐的反面。” 保護規范“一個不能少” 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監察部部長、國家預防腐敗局局長馬透露,她常在熱門社交網站“潛水”,并認為網絡是一個有效的反腐渠道。 最高人民檢察院的數據顯示,全國網上舉報案件數量年均達3萬多件。而中央紀委網上舉報中心僅開通半年,就受理舉報32500件,月均2700件。 陜西“表哥”楊達才,因“微笑”遭受輿論質疑,而其最終落馬,與網民堅持不懈地圍觀和追問不無關系。“‘雙刃劍’不僅可能傷及無辜,還會傷害網絡反腐自身。網絡反腐存在泛道德化傾向,甚至出現‘道德挾持司法’、以道德審判代替法律審判的情況,這種反腐的積極效果就打了折扣。”武漢大學教授周葉中認為。 引導網絡反腐走向理性,保護和規范同等重要。廖仁斌代表建議,完善官方網絡舉報平臺,真誠對待非官方網絡舉報渠道,公開處置程序,做到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特別是要保證舉報人安全,避免腐敗分子打擊報復。同時,要對惡意中傷、捏造誣陷的不法行為堅決抵制。全國人大代表、律師秦希燕建議加大對網絡誹謗的打擊力度,增設“網絡推手罪”和“非法獲取網絡暴利罪”。提高立法層級,將網絡誹謗罪定位為公訴案件。 “要疏導不要阻撓,要回應不要回避,要引導不要強行領導。”全國政協委員陳思思引述這一觀點說,不要把“規范”變成“變相打壓”。很多地方不惜血本成立了網監隊伍,而實際職責是“救火隊”,一旦發現對本單位不利的風吹草動,便抓緊滅火。 |
相關閱讀:
- [ 03-09]河南高院院長:官員形象若被網絡反腐損害很難再修復
- [ 03-09]兩會新華視點:代表委員探討網絡反腐倒逼公權力改革
- [ 03-04]代表委員:網絡反腐不能止于“曬艷照亮房產”
- [ 03-03]代表委員建言規范網絡反腐:不止于曬艷照、亮房產
- [ 02-03]法官稱網絡反腐存在諸多問題 應立法規范
- [ 01-31]廣東檢察院:網絡反腐是好手段 最好實名有實據
- [ 01-29]專家談網絡反腐:公共利益是判斷侵權與否的關鍵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