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清氣正好揚帆——兩會內外聚焦轉變作風
2013-03-11 09:00?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黃曉夏 黃曉夏 |
分享到:
|
讓清風正氣化作為人民謀利益的實在行動 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 代表們熱烈發言后,習近平強調,要把轉變工作作風和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結合起來,把群眾工作做實、做深、做細,確保群眾安居樂業。 自中央八項規定出臺以來,從中央領導同志考察輕車簡從,到各地狠剎奢侈浪費風,再到此次兩會會風、文風之變,三個月內,“變” 于俯仰之間。 改作風,目的是鞏固與加強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何為好作風,何為壞作風? 全國政協委員、復旦大學副校長蔡達峰回答說,判斷的標準只有一個:是否心里裝著人民,是否真正為人民做事。 “沒想到遠在北京的大會,關注到了我們的棉田。原來大會和老百姓離得真近。”兩會上卞志良、劉大鈞、王樹理三位政協委員集體呼吁提高棉農種棉補貼,引起了36歲的河南農民任興剛的注意。 因種棉難以為繼,任興剛到山東打工已多年,家里只有年邁的雙親操持棉田,這讓他常自責不孝:“種棉費時費力,不如打工劃算。如果補貼能上來,棉價再放開,錢掙得多,農民積極性自然就高。”任興剛說,委員們的提案提到了他的心窩里。 從小在農村長大的金育輝代表感同身受:“帶著一種感情,一種責任,你的工作就能得到更多百姓的認同。” 然而,當前也存在這樣的現象,做工作滿口官話套話,做事情浮躁虛夸,甚至以權謀私、貪污腐化。根子就在漠視人民的利益。 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韓振峰說,長此以往,干部群眾“魚水關系”,會變成“蛙水關系”、“蜓水關系”,甚至是“水火關系”。 辛鳴教授認為,轉作風,要防止一種傾向,滿足于表面上的噓寒問暖。群眾有困難,不是創造條件去解決,而是以程序和制度為名,繞個大圈又回到原點。看似作風好,但是不管用。 “轉變作風,不是為轉變而轉變,而是要為群眾謀長遠的事、做實在的事。” 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說,真正的公仆,就要為百姓著想。這體現共產黨的本色,體現國家公權力主體的正確定位。你對百姓的感情有多深,你在百姓心里就會有多重。 從這個意義上講,轉變的是作風,贏得的是民心,開辟的是未來。 |
相關閱讀:
- [ 03-11]“一張圖表讀懂兩會”的思維之變
- [ 03-11]葛劍雄:兩會,要減負也要加壓
- [ 03-11]廈、漳、泉全國兩會代表齊聲說“臺”
- [ 03-11]霍震霆兩會忙與應付記者 笑答郭晶晶是否有喜
- [ 03-10]政協大會11日將選舉產生新一屆領導層
- [ 03-10]成龍趕制新歌《國土》獻禮兩會:算是我的提案之一
- [ 03-10]兩會花絮:安全“衛士”
- [ 03-10]"一線工人農民代表談履職"記者會邀請六位代表答中外記者問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