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九龍治水”,食品安全能否跨越“三重門”?
2013-03-15 11:03?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黃曉夏 黃曉夏 |
分享到:
|
新華網北京3月15日電 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的大幕正式拉開,“九龍治水”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也將和人們告別。 然而,能否為百姓提供“放心奶、安心豬”,需要的是監管部門對違規行為的零容忍和嚴把控。人們期待新的監管模式,交出一份讓消費者安心的“舌尖上的答卷”。 “一重門”:機構整合能否終結監管亂象?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直言披露地溝油回流餐桌,海寧市華豐村書記朱張金更是帶了300多件“有毒食品”進京。今年的兩會上,食品安全成為兩會代表熱議的焦點。 根據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將組建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整合工商、質監等部門的食品監管職能,改變監管“分段脫節”的現狀。告別了“九龍治水”,能否帶來職能的轉變? 從肉雞違規用藥流入餐桌到白酒塑化劑超出限量值,近年發生的多起食品安全事件,都在網友、媒體或業內人士“曝光”后,執法部門才介入,“七八個大蓋帽管不住一頭豬”的現象一直沒有杜絕。 “多頭監管造成行政成本居高不下,還會導致‘馬后炮’監管。”全國人大代表董雅娟說,形成監管統一,既能在某種程度上遏制監管過程中的“浪費”,也能提高行政效能。 模式的改變不代表問題將不再出現,食品安全也不會“零風險”。無論是種植養殖環節的責任缺失,流通環節的標準打架,還是監管部門的執法不嚴,都有可能導致食品安全問題“卷土重來”。 職能轉變的一個關鍵點,就是杜絕“養魚式執法”“辦公室里看樣本”等亂象。全國人大代表江保安認為:“破解這一痼疾,需要在機構改革中落實收支兩條線,一方面保證經費,一方面扎住監管機構的小金庫,切斷其與不法企業的‘臍帶’?!?/p> 禁止以罰代法、變相“坐收坐支”,讓罰款與部門利益脫鉤,必須加強基層監管部門人力和經費保障。我國食品安全法明確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統一負責本行政區域的食品安全工作。絕大多數食品安全問題發生在基層,一些代表建議,將地方政府的工作責任制、經費保障落實情況作為檢查重點。 |
相關閱讀:
- [ 03-15]陳乃科代表:食品安全風險監測不能“淪為擺設”
- [ 03-14]打開袋裝棗飛出活蛾子 龍巖公布十大食品安全案例
- [ 03-14]食品安全,“防火墻”就是信任度
- [ 03-13]誰在為中國極地科考隊的食品安全負責?
- [ 03-13]食品工業大省代表把脈食品安全問題
- [ 03-13]食品安全成“兩會”熱點 多項提案呼吁一體化管理
- [ 03-13]2012年度龍巖市十大食品安全案例
- [ 03-13]代表委員建言舌尖上的安全:是頑疾 就要用猛藥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