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集個人信息須本人同意
2013-03-16 07:58? 王 爽 楊 鵬?來源:大眾日報 責任編輯:林洪熙 林洪熙 |
分享到:
|
自3月15日起,醞釀10年之久的《征信業管理條例》正式施行。 濟南市民蔣博文盼著這一天快點到來。這意味著再等幾年,她因“無心之失”而被征信機構記錄的“污點”將被永久地抹去。 已終止的不良記錄5年后“清空” 蔣博文幾年前貸款買了第一套房,但生性“馬大哈”的她經常忘記日期,有了10多條不良拖欠記錄,上了人行濟南分行征信系統的“黑名單”。這樣一來,不但申辦二套房貸時遇到了麻煩,被“拉黑”的蔣博文連辦信用卡或出國旅游都要找貸款行開具“非惡意欠款”證明。由于此前不良記錄的保存期限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蔣博文不知道要等到何時才能有個“清白之身”。 近些年來,征信在我國經濟社會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個人買房、辦公司、企業貸款等通常都會被要求出具信用報告,甚至一些公司招聘也要求應聘者拿出個人信用報告。 1月21日《條例》出臺,解決了我國征信業發展中無法可依的問題。《條例》規定不良信息保存期限自不良行為或者事件終止之日起為5年。 國際上一般都對個人的不良信息設定了保存時限,但期限并不相同。如英國規定保留6年;韓國保留5年;美國個人破產信息保留10年,其他負面信息保留7年,15萬美元以上的負面信息不受保存期限限制。我國香港地區個人破產信息保留8年,敗訴信息保留7年。 有學者認為,征信記錄應分類、動態管理。以拖欠還貸為例,應根據欠款數額多少、時間長短、有無惡意等不同的違信情況來確定不同的記錄保存期限。 信用報告中沒有“不良”字樣 個人信用報告被稱之為個人的“經濟身份證”?!稐l例》規定個人可以每年兩次免費向征信機構查詢自己的信用報告。 個人信用報告可到所在地中國人民銀行各地分支行以及征信分中心查詢。報告目前分為3個版本。一是2011個人版:供消費者了解自己信用狀況,主要展示信息主體的信貸信息和負面的公共信息。二是銀行專業版:主要供商業銀行查詢。三是社會版:供消費者開立股指期貨賬戶,包括個人的執業資格記錄、行政獎勵和處罰記錄、法院訴訟和強制執行記錄、欠稅記錄、社會保險記錄、住房公積金記錄以及信用交易記錄等。 記者從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了解到,信用報告中看不到“良”或“不良”的字樣。比如,某人有筆貸款逾期未還,報告中將記載為這筆貸款逾期,而不會記載“此人逾期還款,記錄不良”等字樣。此外,報告也不對欠款進行“善意”欠款或者“惡意”欠款的區分。對個人信用的判斷,由報告使用機構自行綜合判斷。 個人信息錯誤 可提出異議 目前,我省17個市的個人住房公積金信息已進入個人征信系統,拖欠職工工資、欠繳社會保險費、環保違法信息等也納入了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同時,人民銀行濟南分行不斷擴大信用信息的應用范圍,僅2012年全省為財政、農業、司法等部門提供企業系統查詢607次,個人系統司法查詢3038次。 中國人民銀行濟南分行征信管理處劉洪來處長認為,《征信業管理條例》的最大的特點是,《條例》充分尊重和保護了信息主體的權益。一是采集個人信息須本人同意,未經本人同意不得采集;向征信機構提供個人不良信息的,應當事先告知信息主體本人。二是明確規定禁止和限制征信機構采集的個人信息,包括:禁止采集個人的宗教信仰、基因、指紋、血型、疾病和病史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禁止采集的其他個人信息;征信機構不得采集個人的收入、存款、有價證券、不動產的信息和納稅數額信息。三是明確規定個人對本人信息享有查詢、異議和投訴等權利,包括個人認為信息錯誤、遺漏的,可以向征信機構或信息提供者提出異議等。 此外,《條例》首次對從事個人征信業務的征信機構和從事企業征信業務的征信機構規定了不同的設立條件。 ■相關鏈接 征信系統收錄 我省自然人5470.1萬個 《條例》明確,中國人民銀行及其派出機構是征信業監督管理部門,依法履行對征信業和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運行機構的監督管理職責。截至2012年末,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運行8年來已收錄1800多萬戶企業、8億多個人的有關信息。該數據庫共接入山東省金融機構600多個,企業征信系統共收錄山東省借款人60.5萬戶,開通查詢用戶9496戶,日均查詢3.9萬次;個人征信系統收錄山東省自然人5470.1萬個,開通查詢用戶2.5萬戶,日均查詢5.8萬次。2012年,山東省25家金融機構監測網點利用征信系統,共拒絕高風險企業信貸業務2441筆,涉及金額385.8億元;拒絕個人貸款申請8347筆,拒貸率為4.1%,涉及金額11.3億元,征信系統識別和防范信貸風險的作用得到有效發揮。 |
相關閱讀:
- [ 03-14]7人非法獲取個人信息搞推銷落網
- [ 03-14]公安機關打擊侵害公民信息犯罪 抓獲1026嫌疑人
- [ 02-20]銀行出賣個人信息一年可賺上百萬 罰款威懾力不大
- [ 02-17]違法提供或出售信息 銀行面臨最高50萬元罰款
- [ 02-01]個人信息今起有法保護 專家建議增加強制性措施
- [ 02-01]一批法規今起實施 中國首個個人信息保護國標生效
- [ 02-01]一批法規今起實施 中國首個個人信息保護國標生效
- [ 01-27]中國向泄露和販賣個人信息行為“亮劍”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