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晚報:機構改革“怪象”源于外部監督缺位
2013-03-25 08:55? 宣華華?來源:西安晚報 責任編輯:林洪熙 林洪熙 |
分享到:
|
“各部門都要自覺行動,限期完成職能轉變各項任務,絕不能‘換湯不換藥’。”國務院針對新一輪機構改革敲響警鐘。機構改革有哪些“換湯不換藥”的怪象?記者進行采訪梳理,發現幾大“怪象”:改出一批吃財政飯的閑人,少了正式工多了“臨時工”,以“改革”之名行“漲價”之實,明放暗收、小放大收。(3月24日《新京報》) 全國“兩會”以來,隨著大部制改革的逐步推進,機構改革再次成為一個熱門話題。媒體就此梳理出的幾大機構改革“怪象”,確實都是讓人“見慣不怪”的老問題。如何應對這些“怪象”,也非常值得人們深思。在我看來,首先需要認清的是,導致機構改革諸多“怪象”的根源,主要應當歸咎于外部監督的缺位。 近年來,各級各地一直在進行大大小小的機構改革,但總體上給人感覺效果并不十分明顯,諸如權責交叉、人員臃腫、效率低下等老問題,始終仍舊困擾著我們。關鍵在于,對于機構改革到底改什么、誰來改、如何改、何時改等一系列的具體問題上,外界幾乎沒有多少真正的發言權,更談不上行使有效的監督權。 外部監督缺位之下,機構改革的具體過程就更容易出現“暗箱操作”。諸如“改出一批吃財政飯的閑人”、“少了正式工多了臨時工”等問題,豈非正是存在“暗箱操作”的明證?試想,假如外部民眾對機構改革有發言權,怎會容忍存在一批吃財政閑飯的人?怎會容忍“正式工”閑著,卻另外雇傭大批“臨時工”去干活?唯有在“暗箱操作”之下,各類體制內的既得利益小群體,才得以采取對自身最有利的“改革”,把小群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置于公共利益之上。 事實上,機構改革的本質極為類似于一場“外科手術”,由“內部人”主刀與“外部人”主刀,其結果將是完全不一樣的。“內部人”受制于各種利益羈絆,很難真正涌出“刮骨療傷”的勇氣和決心,就不可避免地會傾向于保留許多“贅肉”。從最終“療效”看,至少要引入“外部人”參加“會診”監督,才能保證達到更為客觀理性的好結果。 從長遠來說,未來進行機構改革的全過程,都應當更多引入外部監督機制。從機構改革的提出到方案的設計、論證、修改、實施,以及改革效果的評估等一系列環節,都必須讓公眾更為廣泛深入的參與和監督。若非如此,仍然延續目前的機構改革套路,由于很難真正依靠內部力量進行糾偏,也就很難保證機構改革取得良好成效。時間會說明一切,也許不遠的下一次機構改革,外部監督機制就會引入。對此,我們懷有良好期待。宣華華 |
相關閱讀:
- [ 03-24]媒體總結機構改革怪象:無領導下崗 臨時工增多
- [ 03-22]食藥監管總局:機構改革期間藥品審批等程序不變
- [ 03-19]新一屆國務院領導分工確定 機構改革嚴控人員編制
- [ 03-19]國務院細化機構改革任務分工 揭政府職能轉變大幕
- [ 03-14]國務院發布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
- [ 03-14]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獲準 25個組成部門一覽
- [ 03-14]新起點·新使命·新期盼——寫在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通過之際
- [ 03-14]機構改革需勇氣 名稱簡化順民意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