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公式掛靠油種未公布
討論兩年多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完善版遲遲沒能出臺,很大程度上是對時機選擇沒有把握。一要選擇宏觀經濟條件允許的時機,要為新機制推出可能帶來的沖擊留下緩沖空間;二要找準國際油價適合新機制推出的窗口,而且窗口期越長越好。
新華社經濟分析師楊玲認為,此次出臺時間選擇恰到好處。首先,國內CPI相對平穩,而且后續上升壓力也較小。其次,去年連續的汽柴油價格調整,市場對價格頻繁調整已經習慣。第三,國際油價正處于震蕩下跌之中。
盡管如此,此次并未公布具體掛靠油種和定價公式,頗有些出人意料。新華社經濟分析師付少華認為,實際上公布定價公式掛鉤的具體油種及權重并不難,但這將涉及到國家石油安全問題,可能誘發我國石化行業潛在風險,影響將不容小視。在他看來,即使是完全市場化的國家,即使成品油價格完全由殼牌、美孚、BP等企業自主定價,也很少有將自己的成品油定價機制細節全部公布的例子。
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進口原油量2.71億噸,日均進口原油540萬桶,原油對外依存度高達57.9%。一邊是國際石油資源爭奪日益激烈,一邊是我國需要大量進口石油。中國能源戰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震認為,我國是世界原油進口大國,中國進口原油的來源和國內成品油定價掛鉤方式受到全球關注,很容易引起炒作,從國家和行業利益角度出發,不公布掛靠油種可以理解。
目前在國際原油市場上,盡管有布倫特和WTI兩大基準油期貨交易價格作為標桿,但很多油種的貿易定價都依賴于官方價格和信息機構的評估價格或指數。因此付少華認為,如詳細公布如此大進口量原油價格的掛靠品種,即使國際市場不炒作,國內石油巨頭也存在為提高汽柴油銷售價格而炒作掛靠油品的動力。
機制調整可進一步考慮國內需求因素
國家發改委26日宣布,將成品油定價機制調價周期縮短至10天,并取消4%幅度限制以及調整掛靠油種。對此,中國能源戰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震和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新機制出臺時機合適,鑒于目前我國成品油總體仍供不應求,因此完全市場化條件還不具備,未來可進一步考慮國內市場的需求因素。
- 2013-03-27成品油定價新機制出臺 專家稱將緩解跟漲不跟跌
- 2013-03-26民意催生新版油價機制 將減少“跟漲不跟跌”現象
- 2013-03-26中國成品油定價進入約兩周一調"常態化"階段
- 2013-03-26成品油定價新機制"亮相" 市場化方向再進一步
- 2013-03-26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談完善后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
- 2013-03-26新版成品油定價機制將把調價周期縮至10個工作日
- 2013-03-26成品油下調窗口今日開啟 汽油每升預計跌0.22元
- 2013-03-26成品油價格明天或迎來今年首次下調 重返7元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