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解虧損局面
目前A股市場上,中國石化是國內最大的石油煉制商,目前煉油產能約2.5億噸,占全國煉油能力45%,而成品油銷售市場占有率約60%,是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調整的最大受益者。
S上石化是中國石化旗下第3大煉油公司。2012年中報顯示,公司收入中47.6%來自成品油業務,剔除貿易業務,實際成品油業務占比達到60%。2012年年底完成390萬噸/年渣油加氫裝置和350萬噸/年催化裂解裝置,進一步提高了公司高硫原油的加工能力,也使得公司靈活調配產品結構的能力,目前煉油規模達到1500-1600萬噸。
遼通化工擁有煉油能力600萬噸,其中柴油生產能力240萬噸。2012年公司石化板塊虧損8.2億元,但虧損除了來自成品油調價因素外,公司第三季度石化裝置擴能檢修也大幅拖累公司業績,而完成檢修的第四季度實現5.8億元單季度利潤,且未來三年都不再大修停產。相對市場和產能,公司業績對煉油彈性較大。此外,上市公司中受益成品油調價但彈性相對較小的還有中國石油和沈陽化工。
值得注意的是,新機制保留了當國際原油價格每桶高于80美元時,開始扣減加工利潤的規則。也就是說,在即使不啟動補貼、稅費等配套措施的情況下,當國際原油價格高于80美元時,新的定價機制仍會扣減加工利潤率,高于每桶130美元時,按照兼顧生產者、消費者利益,保持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的原則,采取適當財稅政策保證成品油生產和供應,汽、柴油價格原則上不提或少提。業內人士認為,扣減加工利潤率是“雙刃劍”,不能過度使用。
定價機制日趨市場化
國家發改委26日宣布,對《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進行調整。這意味著“22個工作日+4%變化率”的原成品油定價機制完成了歷史使命。
分析人士認為,盡管原定價機制存在著調價周期長、反應滯后等問題,但在加強了與國際油價聯動的同時,穩定了國內成品油價格波幅;在提高國內成品油市場化程度同時,確保了國內成品油穩定供應。可以說,這4年間,原定價機制發揮的作用瑕不掩瑜,它既開啟了我國成品油定價的市場化之門,也為今后成品油定價更加市場化提供了寶貴經驗。
油價漲幅低于國際
在過去4年中,由于受到世界經濟危機、經濟復蘇以及利比亞戰爭的影響,國際原油價格波動頻繁,布倫特原油價格從每桶68美元上漲至110美元左右,漲幅近60%;國內成品油價與國際油價變動基本保持一致,經歷了23次調整,包括14次上調和9次下調,90號汽油均價已由2009年6月的5.2元/升左右上升到目前的7.5元/升左右,漲幅約44%,明顯低于同期國際油價漲幅。從發改委歷次調價幅度上看,上調油價的幅度在220-600元/噸,下調油價的幅度在190-530元/噸,下調幅度整體來看基本與上調幅度相當。
- 2013-03-27成品油定價新機制出臺 專家稱將緩解跟漲不跟跌
- 2013-03-26民意催生新版油價機制 將減少“跟漲不跟跌”現象
- 2013-03-26中國成品油定價進入約兩周一調"常態化"階段
- 2013-03-26成品油定價新機制"亮相" 市場化方向再進一步
- 2013-03-26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談完善后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
- 2013-03-26新版成品油定價機制將把調價周期縮至10個工作日
- 2013-03-26成品油下調窗口今日開啟 汽油每升預計跌0.22元
- 2013-03-26成品油價格明天或迎來今年首次下調 重返7元時代